本书讲述了中国绚烂的茶叶史、瓷器史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那部分。因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也是瓷器的代名词,长久以来,中国一直以茶和瓷器的两张名片,成为世界古代及中近代商品贸易的执牛耳者。以外销瓷器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通过驼路和海洋,改变着欧洲、亚洲各个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思想。茶瓷文化在欧洲,是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发展道路相关联,推动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经典美学流派的产生,在宫廷和贵族社会里,衍生出纷繁的下午茶文化,造成美轮美奂的建筑,仿中国之风几近狂热;茶瓷文化在亚洲,对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影响巨大,尤其是影响了日本的贵族社会,直接推动了日本禅宗茶道的产生,并最终结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你将会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终极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质朴、坚韧、广博、灵性,有着无穷的生命张力。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把紫砂工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末清初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布衣壶宗”。本书是顾景舟先生弟子葛陶中逐一还原其制壶技艺,由徐风先生执笔记录的珍贵大师级匠心文献,是对顾景舟先生一生不凡技艺的回顾和还原,更是对紫砂壶优选工艺的完整展示,具有大师级的范式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本书以海上丝绸之路上被输出的漆器为研究对象, 旨在考察古代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缘起、契机与途径, 阐明古代漆器文化海外输出历史背景、传播历程与相互影响, 并由此确证海上丝绸之路漆器文化交流的特征、内涵与偏向,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漆器与丝绸之路的源流要素、特色优势、广泛影响及国际交流互动等内容。选题探寻与研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漆艺文化及其美学的输出、传播与影响, 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与逻辑,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同规格宴会时的装束、婚丧嫁娶时人们的着装、节日庆典时的应景服饰、朝服的组成和穿着顺序、时尚流行服饰的传播、户外运动装、旅游休闲装等。通过对服饰解剖式的介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还能为现代汉服的设计与穿搭、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发扬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书中你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点,例如古代的高跟鞋、拖鞋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过去赞美女性也是用“女神”,主随客便的官场礼仪,兼具声音的首饰“闹嚷嚷”,穿藕荷色衣衫的时尚老人,讲究穿搭的精神世界的旅游“卧游”,叛逆的流行“男穿女装”等等
《唐代首饰、金银器活化研究》期盼通过对唐代首饰和金银器的器形、纹样、工艺以及所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等的研究,分析其折射出的造物观、价值观、佩戴理念等文化内涵,重点探析活化设计研究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尝试从道与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寻找如何解读传统文化,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以求建构新中式风格的设计文化价值体系。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丰富,多幅精美的图片均由项目团队成员手绘完成,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师生学习,也可供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当代活化研究者参考使用。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
面塑,俗称面花,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本书结合包头市青山区“非遗进校园” 教学实践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面塑的历史,各种面塑作品的制作步骤、寓意及相关知识,以及三位包头市级面塑非遗传承人等。这些面塑作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特点,在立意与结构、题材与技法上均有实操性,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本书包括“前言”“面塑面花之基础造型篇”“面塑面花之十二生肖篇”“面塑面花之传统寓意篇”“面塑面花之节令礼仪篇”“面塑彩塑篇”“面塑人生篇”“后记”八个部分,较系统地讲述面塑相关知识,对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作用。
本书讲述了中国新一代科学女性工作、生活、成长中的故事,以及她们内心的所思所想,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欣赏她们的独特、独立、自信、快乐,感受“她”力量的坚韧、顽强、执着、从容,发掘“她”思想中的闪光
《万物有意思(中国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你知道吗?扇子最早是用来象征的,风筝是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北京中轴线是歪的,孙悟空可能是从印度“进口”的,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一书集合了多部清朝时期中国广州一带画师所绘的外销画册,结合大量传世文献,真实的收录、介绍了农耕、造纸、制茶及贸易、纺织、制漆、瓷器制造及贸易、玻璃制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详细制作流程。本书通过文字与图画,重新收集、编辑、再创造,留存下这些流散海外的珍贵古代生产工艺资料。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与匠人精神。本书也从侧面,探寻了这股奔涌的“中国潮”,在文化生活与哲学思想方面,是如何影响席卷西方世界的。
在传统工艺式微的今天,人们怀念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怀念手工制品带来的温度和情谊。也开始追求那种不和时间赛跑,只专注于眼前事物,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本书将采访近20位传统手艺人,包括银花丝、蜀锦、夏布、龚扇、竹纸、年画等手艺的传承人,真实地记录他们的成长生活、精湛技艺以及与所处社会环境的融合等。本书图文配以视频、音频,补充图书视觉、听觉缺陷,更加鲜活生动。除此以外还根据内容开发相关文创周边产品。
本书运用传神的造型、优美的线条、娴熟的技法,塑造了成千上百生动可爱的海洋形象。这些生动的作品(海洋动物、海洋童话等)皆取材于生活,传统寓意和现代元素立体交融,蕴含灵动丰厚的思想内涵,呼吁广大读者关注海洋、热爱祖国、成就梦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上承东汉,下启隋唐。魏晋时期的很多服饰与汉代一脉相承,还可以在隋唐服饰中一撇它们身影。本书共分八章,前六章分别描述了贵族男性、贵族女性、文人逸士、男仆女侍、劳动人民和稚子幼童在各场合所穿的服饰,参考资料种类比较丰富;第七、八章主要分析了成人礼、婚礼、葬礼和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服饰,参考资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小说等文字资料为主。两个个附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物疏、服饰形制进行了汇总。是一本有趣的、考据严谨的、代入感强的手边书,值得热爱传统服饰、南北朝服饰与文化、历史知识的读者一阅。
本书是首饰制作的实用技法书,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常识介绍、工具与材料、工艺技法介绍、优秀作品赏析。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同规格宴会时的装束、婚丧嫁娶时人们的着装、节日庆典时的应景服饰、朝服的组成和穿着顺序、时尚流行服饰的传播、户外运动装、旅游休闲装等。通过对服饰解剖式的介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还能为现代汉服的设计与穿搭、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发扬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书中你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点,例如古代的高跟鞋、拖鞋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过去赞美女性也是用“女神”,主随客便的官场礼仪,兼具声音的首饰“闹嚷嚷”,穿藕荷色衣衫的时尚老人,讲究穿搭的精神世界的旅游“卧游”,叛逆的流行“男穿女装”等等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一座中国传统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与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建筑如住宅、寺庙、园林,背后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我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欣赏?作者在书中,将这些知识分章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附上亲身拍摄的照片与手绘结构图,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能有切实的了解。 ---------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
《天工开物》由明代宋应星编撰,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存较为丰富的一部古籍,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记述了许多生产技术及农业用具。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十八卷。该书虽然是数百年前的古书,却包括了中国古代从农业到工艺品制作方法的全套技术,对我国古代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自该书问世以后,曾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广泛流传,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今天的读者阅览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供一条捷径,读者走进一片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天地,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力量与理趣,而将原著编译成了现代汉语并加以注释,进一步拉近了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中国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