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选取了的古代人类文明作为选题,概述了各个文明在世界各区域隔绝闭塞的情况下发生、发展、兴盛乃至衰落的历程,丰富了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内容,有利于开拓世界古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丛书的编写动员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精干力量,反映了北师大历史学院世界史古代文明研究的治学成果和水平。丛书集中反映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从程度上填补了相关出版领域的空白。
读这本书,就像在位世纪导游的带领下,一下置身于18世纪法国和欧洲社会,亲临西方在那一时代如火如荼的“中国风”、“中国潮”的文化情境之中。作者确实如同一位通晓中西文化的导游,他引领我们穿行于当年法国和欧洲的皇宫府邸博物馆、园林工场,并借助于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画,指给我们看,讲给我们听,中国的陶瓷、丝织和装饰艺术究竟如何改变了法国人欧洲人的风习:中国的园林建筑等工艺品的流入,到底又怎样推动法国和欧洲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知识、中国思想对法国文化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这是一本学术专著,研究的是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中国热”,也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种。全书共分七章,也就是说作者是从七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对法国的影响的: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对法国的影响;二、中国的艺术对
《广西文化符号》收录了112个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教育、美术、传媒、民族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最有代表性、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广西文化符号,包括桂林山水、刘三姐、太平天国、桂林米粉、北海银滩、壮话等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对这112个广西文化符号的来历、形成、内涵进行了阐释和展示,从而展现了广西的文化软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广西的飞速发展。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
本书从气候、地质的变迁、物种的演化着手,以“蜀”字为中心,从三星堆“党”字型城镇出发,揭开古蜀历史发展之谜。提出“三个星堆”就是三个祭坛,即太社、王社、民社,也分析出了三星堆消失的原因金堂悦来峡堰塞湖的因素有关。并考证了蜀的来源和称谓认为,蜀,葵中蚕;蜀是蠋;祭器;蜀是燭;蜀音近叟,叟是氐羌的一支;因此蜀来源于羌……从燭是燃蜀,蜀是白蜡虫,白蜡虫是历史上特产于蜀山氏族地区(今凉山彝族自治州)。本书也认为青铜兽面铜器为蜀山氏图腾标志物,推断出蜀族氏代历史的图腾标志物和族徽:蜀山氏、羌蜀龙、蜀龙王、、鱼凫、杜宇和开明氏,从而断定蜀来源于蜀山氏的凉山州地区且称蜀。本书是其沉淀多年的结晶,观点新颖,视觉独特,有耳目一新之感。
本著揭示的泛北部湾地区秦汉时代的古族社会文明,是包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古代文明,是面向海洋和西方世界的文明。当时东西方文化在此频繁交汇并向周边传播,对东西方世界的文明进步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意味本著的完成,对于今后重建中国的古代区域文明史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著作为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它不仅可为中国南疆与东南亚民族的社会文明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而且也有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基础建设,有助于本区域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可为今后的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学术理论基础。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