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浙东唐诗之路”之中其实有着很多的基础性问题需要梳理。本课题作为浙江省文化工程推出的第一批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展开的项目,主要是以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学术问题进行梳理和阐发作为基本内容的。主要涉及“浙东唐诗之路”是什么?怎么形成?以及,“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等涉及“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问题展开理论的梳理。 这样的梳理,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和开发来说具有最为基本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内涵的阐释;其次,它可以非常直接地、具体地呈现“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历史脉络;最后,它力图揭示“浙东唐诗之路”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分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作者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南京地区45家博物馆、并对博物馆进行多角度展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了解、“逛”遍各大科普场馆,为公众献上一道可口的科技文化“大餐”。 本书还将这些博物馆中的藏品、人物、科学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无论是展示前沿科技的、展示科学演进历程的,还是揭示自然发展规律的,笔者通过对展品及其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既能让读者对这一类博物馆有直观的感受,又能了解到科普展品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奥秘,激发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探究科学的兴趣。本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让公众知晓并走进这些场馆。
深爱红茶的山田诗子,不但通过红茶品牌“卡雷尔·恰佩克”推广红茶,也尝试利用书籍让更多人人了解红茶。在这本《山田诗子的红茶时光》中,她把自己对于红茶的知识和深厚素养通过美丽可爱的插画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向所有对红茶有兴趣却望而却步的读者发出呼唤:来吧,一起尝试泡一杯红茶,享受有红茶陪伴的生活。 在红色、水蓝色、海军蓝、白、柠檬黄、姜黄等鲜艳靓丽的色彩交织中,山田诗子把关于红茶的产地知识、分类方法、冲泡形式一一道来,并且大方贡献出自己的食谱,教大家做各种适于搭配红茶、冰红茶和奶茶的点心。她还告诉大家,怎样轻松地办一场基础茶会。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红茶的书,但也是一本讲述红茶生活的书。有红茶陪伴的日子,原来如此简单和美好。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同时,地名也是社会的产物,其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且明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推动区域地名研究可以透视地区开发进程、人类活动轨迹和地理环境变迁,彰显地区人类对所在区域的认识活动和历程,并为新时期地名命名提供指引。本书是广东地名研究的拓荒之作,其在广东地理环境认知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地名的历时性特征,从类别、区域分异等层面展现广东地名景观既可悟又可视的景观表征。本书的相关研究对国家新时期地名命名和地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是浙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本书选择浙江地方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浙江地方文化为研宄对象,设置了若干与经济、政治、文化有逻辑关联、有时代价值的研究课题,如浙江的红色文化、浙江的发展文化、浙江的思想文化、浙江的商帮文化等。本书以多学科角度深层解读浙江地方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浙江的思想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发展文化。研究浙江地方文化有助于总结浙江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发掘整理和继承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为浙江地区的现代化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这部书是对城市历史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何以是中国的解读, 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精神的找寻和解读。这里的六千年不仅是城市的六千年,也是中国的六千年。南京作为华夏历史中的枢纽之城,中国南北文化板块的枢纽之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城,它曾不止一次的接续、担当、解释过中华。没有哪一座城市有南京这样多的灾难、象征、预言与希望,它参与了中国整个历史进程,在每一个文明推进的关键路口,深刻地思考过华夏的未来,解读南京,也就是解读中国,理解南京,也就是理解华夏民族精神。
在快速城镇化、乡村旅游和乡村转型变革背景下,传统村落正遭受不同程度的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许多极具价值的文化景观正面临消亡的危机。基于此背景下,本书结合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综合应用风景园林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究村落乡土景观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本书以畲族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村落中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构建景观基因谱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景观基因图谱,解析畲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排列结构、内在肌理及形成规律,剖析聚落外在表征与文化内涵的联系,最后提出有效的乡村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和传承路径。
本书的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全球化进程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问题、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分析了本书的研究视角、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从国际经验比较和系统分析的角度提炼了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进而构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通过理论分析、田野调研、实证分析分别研究了西部地区旅游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多种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开发现状及问题,并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再次,结
温肃、何炳堃纂修的《续桑园围志(共2册)》是在《桑园围总志》《重辑桑园围志》的基础上,继续对桑园围的修守详情加以记录。桑园围历史悠久,地处两县,积累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全围成立总局,由首事负责全围事务,各段堤防有基主,各有专责。管理法规主要针对围堤修守,嘉庆至道光间就曾三次修订。围堤关系全围安全,由全围十四堡摊派粮款维修;子堤由各堡分别负责管理和维修,另有管理章程。《续桑园围志》详细记录本围历史文献和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