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 夏伊勒不仅是法国在二战中失利崩溃这段历史的研究者,还是亲历者。他目睹法国这一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面对纳粹德国的入侵毫无抵抗之力,在短短六星期之内就彻底沦陷。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对遗留的大量档案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并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首脑、将军、外交官和普通民众做了数百次访谈之后,夏伊勒在本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法国亡于内耗。这种内部的分裂与矛盾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并不因战争的爆发而稍有减缓。本书记录并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后法国国内外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并详细记述了各方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两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7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
本书为第五辑第二编的政治分册,本书分为9部分,一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二战时重要方针政策法令三国民党历次重要会议概况,四国民参政与地方参议会合国民大会,五国民党制造反共摩擦事件概况,六党派与社团,七少数民族与华侨事务,八民众运动,九重大惨案。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总目索引》严格遵照原书的体例结构,将分散在每册中的文件目录汇总,原则上照录原档、照录原编者所拟的文件标题,对因原编校者疏漏而出现的错字、别字、漏字及衍文等现象,在核对档案原件的基础上,已加以纠正。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编政治(共5册)》为第五辑编的政治分册,全书共七个部分,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二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重要决策与党内派系斗争,三第三党的崛起及其他党派社团的组织活动,四国民党的 民众运动 与工农学各界的斗争,五民族事务,六侨务,七重大历史事件。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曾这样描述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然而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里,也注定了其一生的跌宕起伏。本书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严复、孙中山、杨度、宋教仁、蒋百里、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交往为横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讲述了晚清民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以梁启超为中心再现了时代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求索和彷徨。
《民国亲历记 跟着良友去民国》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收录的良友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考察期间撰写的数十篇游记,以及当时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考察团自1932年9月于上海出发,历时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本书讲述的就是考察团在此期间的所见所历。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民国里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
该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联大校史”。全书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该书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人物传记·随笔。《凡人小事八十年》是20世纪中国银行界和金融学界的泰斗资耀华先生的自述及其家人和朋友的追忆文章,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手金融史的材料和独到的见解,是中国现代金融发展史一个极重要的侧面,足资后人借鉴。资耀华与20世纪同龄,从湖南一个山坳中走来,东渡扶桑,又以日本京都帝大毕业生的资历回国,在内忧外患的岁月中创业和守业,可算20世纪上半页华资银行中的杰出人物。解放初期曾有重大建言,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同时又在金融学方面多所建树。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
本分册为第五辑第三编的教育分册,选辑档案资料共265题,计490件。全书内容共分为五大部分:[一]教育行政,包括教育法规、组织等;[二]教育复员,包括教育机关回迁和收复区教育机关接收与整理等;[三]教育设施,包括教育计划、实施报告和各类学校概况等;[四]失学失业青年之辅导救济与破坏青年奔赴解放区,包括青辅会组织活动和各地辅导情形等;[五]教育学术机构与教育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