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将11—12世纪拜占庭经济和社会文字史料,分为七类进行整理,即历史作品、档案资料、修道院文献、圣徒传记、书信、演讲辞、以及文学作品,分别介绍了作者、手抄本、出版和现代语言译本情况、内容大意或者提要或者全文翻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本书还详细介绍了11—12世纪拜占庭史料查找利用的重要工具书、史料汇编、史料书目和简介、数据库、有用网站、以及著作等,并重点介绍了目前最新最重要最实用的,方便读者查找利用拜占庭史料,提供了拜占庭史研究的入门途径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参考。
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荟萃了作者历年发表的有关历史、历史学、历史观念和历史哲学的学术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对历史哲学问题的思考,特别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学者,如康德、克罗齐、柯林武德、伽赛特、波普尔、罗素、沃尔什、德雷、梅菌以及卢梭、柏克等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深刻地反思了历史与历史学的本性。
《归绥识略 归绥县志》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编
《蒙古游牧记》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编
本书的结尾谈到了今天的巨型游轮和集装箱船,当今世界贸易的90%仍然是由集装箱船承载的。在这样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大卫·阿布拉菲亚描述了商人、探险家、海盗、制图师和旅者等人群如何追寻香料、黄金、象牙、奴隶、可定居的新土地和关于远方的知识。本书跳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强调来自其他大洲的航海者发挥的作用,展现了商人如何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的海岸前往中国南方和日本,通过旅行将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连通,进而将半个世界连接起来。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名物。古人在阅读《山海经》文本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山海经》的原初形式应该是文字和图画相互配合的,只是古图均已失传,明清时期为《山海经》作图的风气盛行,然而未受当时主流学者的重视。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还体现了古人 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书依据吴任臣《山海经图》的分类方式,将《山海经》中的名物分为“灵祇篇”“异域篇”“兽族篇”“羽禽篇”“鳞介篇”五类,名物收录的原则是该名物必须有明清时期的古图。本书以明清的这些山海经名物图为纲,结合历代注疏以及相关的先秦两汉典籍文献和小学专书,借鉴前贤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讲述《山海经》名物的命名之义,是一本普及《山海经》的传统文化读物。
《陕西古代文献集成》是陕西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该项目重点收集整理陕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要历史文献,包含陕西历代学人著作和外地人士撰写的有关陕西的著作300余种,是迄今为止陕西省规模 、范围 广、投资 多的古籍文献整理项目。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八辑,收录谷口山房集、雪石堂诗草相关内容。
《陕西古代文献集成》是陕西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该项目重点收集整理陕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要历史文献,包含陕西历代学人著作和外地人士撰写的有关陕西的著作300余种,是迄今为止陕西省规模 、范围 广、投资 多的古籍文献整理项目。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七辑,收录了温与乐先生诗集、屿浮阁集、海印楼集、海印楼诗集等内容。
本书在对20多所日本图书收藏机构进行筛查的基础上,选择中国古地图收藏最为集中的神户市立博物馆、京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海野文库、东北大学、明治大学芦田文库和横滨市立大学鲇泽文库6处收藏地的中国古地图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全书按古地图图面内容分为5大主题,详细介绍了古地图的基本信息,包括图名、载体形态、尺寸、绘制出版信息、收藏编号等;同时选出国内稀见、学术价值突出的进行深入研究。 在内容上,本书涉及日本收藏古地图600余幅,其中高清展示40余幅,很多地图为国内首次披露。根据“左图右史”的传统阅读习惯,一图一说,图文并茂,内容权威,可读性强;在形式上,本书为正度八开开本,并采用拉页、折页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古地图细节,内文采用120克超感纸,还原古地图阅读质感,装帧设计精美,极具典藏价值。
唐纳德·特朗普如今有充分的理由说自己感觉良好。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已经被人们遗忘。他回来了更聪明,更富有,更能言善辩。这位最畅销的经济类图书贩作者带着他最个性化、传奇性的故事回来了,带着重新树立的信心,他已经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的况选虽然不一定成功,但他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美国人。本书是他不敢确信自己能否向读者讲述的故事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特朗普东山再起事件。
夏明方编著的《新史学(第6卷历史的生态学解释)》包含以下论文:杰森·摩尔《现代世界体系就是一部环境史?——生态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深尾叶子、安富步《森林的消失与近代“满洲”的形成——关于近代空间建构的社会生态史学考察》,王建革《渐渐旧了:常熟水网与水利生态(9-17世纪)》,邱仲麟《明清晋北的山地开发与森林砍伐》,汪利平《杭州景观建设与清代文化政治》,侯深《远离城市的地方》,夏明方《在民主与之间》。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第2版)》涵盖了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史学的两大写作范式,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社会科范式和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叙事范式。为此,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是纵向的历史维度,考察兰克学派的“旧史学”如何转变为年鉴学派的“新史学”,新史学如何在欧美产生、传播,如何沦为“旧的新史学”,“新的新史学”即后现代主义史学等流派又如何应运而生。二是横向的流派维度,探讨年鉴学派、新社会史、计量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经济-社会史、医学社会史、环境史、后现代主义史学和性别史等史学流派的理论诉求,关注其异彩纷呈的历史写作实践。
《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分为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新文化史家与新文化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的转向;转向:1980年代;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精彩纷呈的文化史;彼得·伯克与新文化史;林·亨特与新文化史;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罗伯特·达恩顿与新文化史;罗杰·夏蒂埃与新文化史等。
《民国史学的转折--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1927-1937)》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期望能将关于社会史论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挖掘被尘埋已久的一部分事实和细节,还原出一些比较重要但长期遭到忽略或扭曲的面相,收到拾遗补阙之效。第二,突出问题意识,就事论事的局限,在对论战本身的来龙去脉、发展线索、内在逻辑加以梳理考辨的基础上,胸怀百年史学演变的大势和全局,通过回眸社会史论战进一步检视和省思中国现代历史学面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困惑。第三,转换评价尺度,改变以往以政治标准裁断学术的做法,力求做到以学术之是非为是非,将论战史学放到学术史的天平上称量。本书由陈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