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核心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严耕望先生是当代史学名家,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自珍其秘,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严耕望先生是当代史学名家,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自珍其秘,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2019年杭州文史论坛举办了这样一个研讨会:“江南忆, 忆是杭州——千年以来东南地区文化区位重构与杭州的崛起”学术研讨会。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百余位学者与会,共同讨论东南地区经济文化格局重构、钱塘江流域开发及其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学者们济济一堂,都聚焦于千年杭州上,畅所欲言,提交了各种视角的论文,可以说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本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个结集。 在这些论文中,既有宏观的观察,大时段的分析。 如楼劲的《六朝浙东与钱唐升州》,讨论了整个六朝时期浙东地区的发展,以及其与钱唐在南朝梁陈至隋升格为郡州的关联;陈志坚的《杭州何以成为“东南 州”——隋唐至北宋杭州的发展轨迹》,从经济、政治、人口、军事等方面梳理了杭州自隋唐至北宋的发
《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
这是一本有关古埃及神祇的全面指南,囊括了从起源到社会作用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生活是古埃及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庞杂的神祇体系。本书考察了埃及众神——从伟大的奥赛里斯,到一些无足轻重的小神——的发展、崇拜乃至 终的衰落,以及他们与王权、政治、风俗等世俗领域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各色各样、特点鲜明的埃及神祇,也可对与 信仰息息相关的古埃及社会做一次饶有趣味的鸟瞰。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数百幅相关插图,引导读者进入一场 加多彩直观的古埃及之旅。
虞云国编著的《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精)》以宋代台谏系统为个案,运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精准严密地完成了制度复原,在此基础上,凭藉政治学的理论底蕴,细致入微地探讨其实际运作的动态过程,在合理肯定其分权制衡的初步尝试的同时,深刻揭示其在君主与人治文化下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进而通过与西方历史及中国近代的比较,剖析其间的是非得失,既为现代政治衡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历史资源,也为借鉴相关资源时能否趋利避害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既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梳理,又侧重于对以往学术状况的现代评论、旨在揭示学术论争的来龙去脉、发展线索、内在逻辑,着眼于学术的未来发展。《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为其中之一的《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历史认识客体与“历史事实”的多重性、历史认识的本质属性等内容。
“历史”和“历史学”是不可分的。前者指自然界和社会中任何一种发展过程,如地球的历史,社会的历史,或个别学科(如物理学、哲学)的历史等。后者主要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全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学科,它既指一种知识,又指一种类型的研究活动。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学经典,任何人竭毕生之力也无法读尽。本书为读者铺就了通向历史学名著殿堂的捷径。
本书收录余嘉锡先生所撰研究两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问题的论文计九篇。涉及《史记》亡篇的考证、汉武帝时代的马政、晋代的辟雍制度、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士人的服药问题等。???本书为“文津文库”中的一本。
黄约瑟兄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离开人世结束了他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但他在推动海峡两岸唐史学界的联系,促进香港与海峡两岸学界的往来,留下永不磨滅的贡献。为了纪念约瑟兄在学术上所作的努力,故編选了约瑟兄八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並辑錄了他生前友好的怀念文章,作为对亡友的一种纪念。约瑟兄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三方面:隋唐时期的东亚世界,武则天研究及唐代社会风尚。本書也是按此三领域来編选,同性质的论文则选取在内地比较离找到的。约瑟兄极重视研究动態,定期为海峡两岸学界撰写研究情报,对研究信息有深入的掌握,《近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最能显示他这方面的长处。《读司马光〈稽古錄〉隋纪劄记》则显示约瑟兄重视找寻史源和对比史料的努力,可以反映他作研究的勤懇態度。
《纳兰性德研究论丛》收集了八十余位作者多年来研究纳兰性德诗词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生平考证,作品研究,思想管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地对纳兰性德的人物性格,家庭背景,诗作特点,思想动态等方方面面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论述。纳兰性德身处在满、汉两极文化相互间交通、折冲异常剧烈的大时代,满洲人率性尚武、“国语骑射”的传统禀赋,到其身上凸现出转捩点的深刻征象。
1951年春天,中国现代史上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熊十力,就中国古代文化资源和民主政治之关联写下七万字长信《论六经》,呼吁“中国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爱惜”,并认为“《周官》本为民主主义”。 《解 :读熊十力给毛泽东的一封长信》的叙述便可追溯至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文。两位作者被此湮没的思想事件所震撼,试图接续熊十力先生之愿,重新解读、讨论《论六经》。他们甚至更进一步,除以中国数千年历史为背景,逐字逐句释读《周官》,详尽复原其本意外,更以今人之立场比较《周官》政治制度设计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异同。 《解 :读熊十力给毛泽东的一封长信》对《周官》的释读,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早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制度民主思想。虽然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间,它遭到了摧残、扼杀和阉割、篡改、歪曲,但仍不绝如缕地被传承了下
本书作者为日本教育学会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及儒教之根本思想五章在书中对于四书研究从解题根本思想及其伦理政治宗教教育思想等顺序编订,着重从思想研究的方面探讨了四书,对后人研读四书解读儒家思想具有较大帮助和启示作用
十数年研究心得,读史论世。干余年时空穿梭,居今志古。“古人”的故事是由“今人”讲给“今人”听的,叙述、理解、分析历史的历史学者是“今人”,其对象是“今人”,目标也应当是“今人”。所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一本重写的讲义,讲《汉书》,也讲其他。细心的读者,总能在本书中读到你正在寻找的答案。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思
《新史学(第25辑):德国历史主义》系“新史学”系列出版物之第25辑,核心内容研究和探讨“德国历史主义”问题。《新史学(第25辑):德国历史主义》共选用文章26篇,分为四个专栏:“德国历史主义”专栏,刊登文章11篇,主要从不同角度探讨影响德国史学界的历史主义问题;“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专栏,刊登文章3篇,重点探讨西方史学界热点史学理论问题;“专题”7篇,重点研究英国历史研究的诸多方面;“书评”5篇,发表了目前在世界史届较有影响的几部书的研究性评论。《新史学(第25辑):德国历史主义》是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对推动和促进世界史研究和教学具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