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柳春新先生以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深入探讨了从汉末王纲解纽到西晋重归统一约百年间的政治变迁。全书从宏观形势、社会风气、政治文化、制度结构、政治事件、家族个案等角度,论述了汉末袁氏政权、曹操政权、曹爽集团、司马氏政权等统治集团的发展演变与斗争兴衰;分析了不同阶段统治者如曹操、魏文帝、魏明帝、晋武帝的治国政策及其利弊得失。从纷乱的史事中,执简驭繁,选取关涉当时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时代特征的大问题,做个案研究,各篇彼此独立,又逻辑贯通、相互链接,勾画出汉末魏晋政治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整体面貌。本书初版于2006年,此次再版,整理者按照作者生前的规划,增补了数篇文章,更为全面地展现了柳春新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史领域的学术成果。本书文风质朴,考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
公元386 年,代国遗腹王子拓跋珪走马草原、横戈塞上,建立鲜卑魏国,揭开北朝大幕。公元 420年,东晋名将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帝位,建立南朝刘宋,定都建康,相伴滚滚长江的六朝古都开始见证南朝的风雨沧桑。公元589年,北方五十万铁骑踏过长江,陈朝风流后主陈叔宝藏身景阳宫井,南北朝落下帷幕。《南北朝那些事儿》正是描绘了这两百多年神秘而又辉煌的历史。
系列简介:《晋国600年》分为四册,生动讲述了先秦时期晋国六百余年历史,厘清了晋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逻辑,深刻剖析了晋国兴、盛、衰、亡的历史原因。作者立足于古籍史料,同时参考了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晋国权位之争、制度之变和春秋争霸故事,并常佐以精彩点评,以晋国的霸业兴衰为中心展现了春秋时期云谲波诡的历史画卷。分册简介:《晋国600年1:周礼秩序的解构与重构》聚焦于晋国从开国到晋文公时期初步确立霸主地位的历史进程,讲述了从唐叔虞到晋文公的具有代表性的晋国王侯将相如何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历经纷乱,治国强国,以 法令的形式确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 行政运行机制。第二册《晋国600年2:中原霸权的兴盛与衰落》聚焦于自晋文公城濮之战到晋平公十二年晋楚弭兵会盟这一时期,生动讲述了晋国与秦、楚、齐三
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脍炙人口、英雄辈出的《三国演义》,以“三国归晋”的雄壮篇章收场了,然而“归晋”之后的历史,分合大势,却少有人知。 一段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历史,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一部号角伴钟声共鸣的诗篇,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收场的呢?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主干,以历史人物为线索,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讲述了三国之后一个半世纪壮烈的十六国纷争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之书。
魏晋士人厌弃世俗世界的虚妄伪善与礼法秩序,归玄成为魏晋士人的文化认同,代表一代知识分子由有入无的神话回归与心性追寻。本书从大传统的文化基因视角重新审视魏晋风度的编码,力求揭橥其潜藏的神性源泉与文化认同。作者综合采用文学人类学的多学科视角,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整合性范式。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是国内著名学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的回忆录,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谈的是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写起,在历经少年时期的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乃至“文ge”时期的种种磨难后,开启了萌动于“文ge”后期的个体的文化反思之旅,并由此转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创造性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这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与转折,引发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热烈讨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下编,详述了自己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概要性介绍了中国王权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以三国为历史背景,重点刻画从汉灵帝执政后期到三国归晋的100年间的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其余的人和事多为简要写法,带有三国简史性质。世人皆谈三国,但很多人都因虚构演义的精彩而弱化了对历史的认知,似乎这些才是人们茶余饭后所谈的“三国”,但历史不是演义,本书为您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揭开一个个有关三国的未解之谜,告诉您一个被复杂表象掩盖下的真实的三国。本书用通俗轻松的语言娓娓道来,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历史,叙说那被隐藏了1800年的真相。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本书内在的骨架是一种回环式的梳理:从蜀汉集团的政治论述中厘清其政治定位,以政治定位为参照衡量其政策策略的取舍,以蜀汉集团的兴衰脉络检点其主要政策策略的得失,再以这种成败与得失的比照回溯其政治定位。归结到: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治集团的兴衰。藉此视角,通过对蜀汉兴亡过程的完整领略刘备的崛起及其局限、诸葛亮在局限中的努力、蜀汉国策的调整及蜀政的衰败冀能对政治变迁的内在逻辑有所体悟。本书在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评价、永安托孤到底托了什么、襄阳之战的三方博弈、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战略与战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