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比曹操更家喻户晓的人物吗?但是,你真的了解曹操吗?作者连清川想要重新解读的,正是曹操这个 熟悉的陌生人 。本书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书写的主题为 历史中的曹操 。作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在历史学基础上,运用文学的语言和想象力,还原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更加复杂、生动,不为人知的一面。连清川不仅关注曹操作为一代传奇人物的辉煌胜利,更着重描绘了曹操在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在这本书中,曹操不再是单一的 恶人 或 英雄 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立体人物。
\"死亡与生命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考古所见的墓葬正是关于死亡的遗存,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社会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权割据、人口迁徙、 民族交融以及外来 和文化的渗透,共同促成了汉唐之间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从这个社会背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礼俗与生死观,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 本书通过分析魏晋北朝墓葬材料的类型和文化因素,将魏晋北朝墓葬分为12个区域,分别讨论了各区域墓葬文化的形成与互动。在此基础上讨论汉唐之间墓葬的礼仪空间、丧葬模式和丧葬观念的转变,并对墓室图像、碑铭和器物所反映的南北朝文化交流进行了个案研究。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的发展,尤其是士族群体的发展,为其后中国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并产生更加灿烂的隋唐文化,走向中古社会的文化高峰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文化动力。本卷梳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发展的地域、民族等特征;揭示了其时宗族与政治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文献还原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现象。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的代表作。书中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国史通鉴》第三部《乡关何处:两晋南北朝卷》共十九讲,从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立局面开始,到“八王之乱”、“永嘉之变”引发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至隋文帝统一中国止,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本书是一部白话历史读物,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一直写到公元280年西晋统 下。所参考的书籍有《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志集解》《中国历代战争史》《晋书》等正史,正史还原度99%,让读者了解正史版的三国。现在的白话说三国的图书,基本上都是从 的角度出发,一件事一件事地叙述,时间跨度巨大,有时候会让读者困惑,尤其是对古代史没有宏观认识的一些大众读者。本书在写法上区别于市面上大多数的白话说史图书,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叙事,将编年和传记的写法结合,所以内容新颖易懂。
汉魏六朝杂传,即汉魏六朝时期正史以外、与列传相类之传人篇什。因《隋书·经籍志》著录,且称之为“杂传”,故本叙录亦沿袭《隋书·经籍志》“杂传”之称,以杂传名之。据此定义,本《叙录》所叙录之杂传,则又非全据《隋书·经籍志》史部之杂传类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志书目所定义之杂传(或称杂传记、传记),如史志书目杂传类所包括之“志怪”、“科录”、“名号”、“谱系”等类,则不在其中。本叙录既录其本来之传名、作者、篇目、卷数与传主简历,亦叙其历代之著录、刊刻、版本、流传与递变,又考辨其撰述手法、艺术特征、影响及历代相关之评价。重在钩稽资料,条理源流,辨证真伪,厘定正讹,发明得失。排比先贤高议,陈列时贤新论,亦间加阐析,略陈己见,以论定其历史地位,非徒事罗列材料而已。本
《北魏平城时代(第3版)(精)》作者李凭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