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 中国 和 东亚 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 东亚 的历史脉络图,讲述五百年来,在今天被称为 东亚 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费耐生是中亚研究的世界级权威,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有《剑桥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养了诸多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亚洲研究者。 陌生而重要 的中亚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变动的格局、多元的语言和人群,使得书写这片地域的历史相当困难。费耐生以其冠绝一时的学识,将古代中亚史浓缩在一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包括波斯、亚历山大等帝国的兴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迁徙,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巴米扬等古城的文明,贵霜、大夏等被遗忘的西域古国 他志在表明,中亚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这就是古代历史留下的遗产。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 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从韩国到东亚》收录了宫嶋博史进入2000年后执笔的部分论文。各篇论文都是作者作为日本的韩国史研究者,在思考该如何应对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时的产物。本书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与东亚 小农社会论 相关的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东亚视域下的朝鲜王朝,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理解近代作为小农社会的东亚与欧洲的相遇过程,第四部分是作者对于今后韩国研究乃至东亚研究的方向性问题的一些相关思考。 无论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 小农社会论 ,还是 东亚儒家式近代 ,都是作者试图克服当前东亚历史研究中潜存的欧洲中心主义影响,跳出西方话语框架,从真正意义上的内在视角来理解东亚历史的尝试。本书深入浅出,思考深刻,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 1350、1500 1600、1700 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考察了1920年代到1940年代间日本对于科学的讨论和推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面临着构建一个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帝国的问题。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可检测性和普适性,并以此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对于那些非西洋式的、依靠自身文化特色建立起现代形象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自身的文化和逻辑将受到来自普适性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将被动摇。因此,如何将 放之四海皆准 的科学容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神话逻辑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科学间的冲突,成为日本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战时日本是如何将非神话的理性的科学和宣扬神道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日本人想要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解决契机。
本书跳出西方史学研究窠白,纵览新加坡从古至今的历史,重新发掘、整理和解读了新加坡在中华文明、马来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东西的独特思想与文化。
缅甸历史上曾历经蒲甘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的辉煌岁月。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国运江河日下,逐渐沦为殖民地。1948年独立至今,缅甸人民一直在苦苦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之道,但至今仍未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缅甸也曾短暂开启过一段民主转型之路,但随着军人再次执政戛然而止。如今,缅甸正经历内乱的阵痛,长期受困于民族武装冲突和宗教矛盾,人民仍在贫穷中挣扎,追寻希望和光明。本书力求客观呈现缅甸的历史发展脉络,再现缅甸人民曲折、艰辛的探索之路。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 印度文明通史 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
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4 个多月时间,5个国家,70 多个城市和文化遗址。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东南亚考察之旅。 和很多中国读者一样,郭建龙在最初的探访中,发现东南亚这个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特殊区域,虽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论之中,但是,我们对这片区域里的国家历史竟然近乎一无所知。在经过 4 个多月的考察,无数次的奔波、交流、体验和资料查阅之后,郭建龙梳理了这个区域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历史上与中国既陌生又不得不保持接触的特殊关系。《三千佛塔烟云下》就是郭建龙呈现给中国读者的东南亚五国考察报告。
后人常常把埃及艳后的成功全部归结于她的美色,却不知道美色只是她政治博弈中的一环,男人只是她掠取权力的棋子: 她老练地玩弄着手中的权力,硬币上的画像成为她宣传自己合法权力的最佳媒介; 她为恺撒的政治野心提供财政支持,换取他为自己治国安邦充当后盾; 她不计成本地为安东尼提供寻欢作乐的场所,换取古埃及领土扩张; 她通晓多种语言,精通演讲与沟通的技巧,在外交谈判中无往不利 比起埃及艳后这个称号,克娄巴特拉更应当被铭记的身份是古埃及的国王。她凭借着超人的政治头脑,带领古埃及王国完成史无前例的伟大扩张,为这个原本苟延残喘的古老国度带来前所未有的领土和财富。 翻开本书,看政治天才克娄巴特拉如何登上权力巅峰!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 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 教、犹太教和 三大 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一个人,一辆破单车,一个二手驮包,26 天,2000 多公里,从一次 抢劫 开始,在蒙古人最后攻克的土地结束,越过草原、荒漠、高山与湖泊,横跨蒙古国,追寻伟大游牧民族的遗迹。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在茫茫草原间孤独骑行默默凝望千年的遗迹,走过成吉思汗苦涩的童年和势不可当的征服路,走过蒙古帝国的繁盛与衰落,走过蒙古的昨天和今天。 在书中,他不仅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沿途的瑰丽风景,并且带领读者一同遭遇那些在蒙古大地上存在过的、已经消失的和继续生存的民族,在这独一无二的人文之旅中感受思想的激荡,领略历史的风采。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玄奘诞生的时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变。中国刚刚改朝换代,古罗马帝国挥别古典时代,迈向 中世纪 。无数金发碧眼的商人,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万里的 丝绸之路 ,自由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之间。 而千百年来,伟大翻译家玄奘的身影,也不断在丝绸之路和历史的彼端浮现。他以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不仅带回、主持翻译了六百多卷珍贵的佛典,还以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下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本书中,日本著名的亚洲文化学者前田耕作,以《大唐西域记》为主线,引领读者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体验前人未曾涉足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旅。读罢本书,或许我们能更明白为什么玄奘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
耶路撒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世界瞩目却命运多舛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全书通过二十五个章节回顾了耶路撒冷的起源,并展示了近两千年来它是如何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一神宗教争端的中心,作者还重点关注了西墙、圣墓教堂、大卫塔、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等关键地点,以及十字军东征、六日战争等关键时刻。全书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及照片,共计140余幅。如作者所言本书 将把这座趣味横生、令人陶醉却也充满血腥和仍在发生争斗的城市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也被叫作“大博弈”。本书以“大博弈”中的两个焦点——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大博弈”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 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 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 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
重点新书: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特别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为我们了解阿富
本书是一部何新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有关中西亚历史和地理方面的著作,涉及东罗马、古叙利亚、古埃及、波斯文明、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内容,探寻亚欧大陆的地理枢纽之地,讲述被长久掩埋的文明真相。 这有助于让读者了解古代中近东地区的中亚、波斯、阿拉伯文明等对于欧亚历史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现代中东地区 包括叙利亚、伊朗问题,何以对于当代西方世界仍然如此重要,何以这一地区今天仍然是全球地缘政治和战争争夺的主要焦点。 中国未来同样不能忽视中亚和西亚地区。事实上,从周代的穆天子西狩直到唐、宋、元、明,中亚、西亚地区,对中国历史一直有着重要意义。真正影响中国历史的可能不是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是中亚西亚的商人和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