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的城市;它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惑人阴谋、虚构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的发生地。 讲故事的大师 西蒙 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 圣城 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塑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三千年的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在国内畅销多年,一问世即获颁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收获凤凰网、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和专业机构评选的 年度好书 年度影响力图书 等赞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
中东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本书对中东几千年的历史和动荡的现状进行了一个白描,也是作者从事中东研究近 40 年的一个总结。书中首先用两讲对中东的整个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之后介绍了中东历史和现状的十八个重要问题,尽量做到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 本书的具体内容包括:上古中东宗教发展的特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的演变、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20 世纪以来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特点及其演变、阿以冲突的起源和早期演变、艰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伊朗的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伊拉克问题的起源、伊拉克战争及战后的伊拉克重建、中东石油经济的崛起及产油国经济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
稳定的季风与山海并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南亚的气候与物质条件。这里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历史上中国、印度乃至阿拉伯文明随着东来西往的商人来到这里,与本地的一切交汇。16世纪,欧洲人抵达东南亚,将这里带入大航海时代,东南亚逐步成为开放与多样性并存的国际化区域。从世界遗产吴哥窟与婆罗浮屠,到手工艺、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随着季风而来的新思想不断被融入本土框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特征。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精选400余件时间跨度约6000年的大英博物馆珍贵藏品,展示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不曾间断的跨文化互动。这些藏品涉及东南亚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珍贵的金银器、瓷器、雕塑和串珠,到日常使用的皮影、蜡染布料、乡土乐器与编织器物,在呈现原材料、艺术审美和制作技术多样性的同时
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 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 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 学者宋念申沿着全球史的脉络, 将东亚置于整个世界中,讲述16世纪以来, 在今天被称为“东亚”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本书立足于区域史的视角,对朝鲜半岛古代史中的焦点问题、重点问题和盲点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在檀君朝鲜、卫氏朝鲜、高句丽与新罗等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从区域结构的视角来看,在古代的前期,大同江流域才是朝鲜半岛经济文化的重心;而古代的后期,半岛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至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三道,北方旱作农业区衰败,仅是朝鲜王朝开发程度较低的边疆地区。朝鲜王朝向半岛东北部的扩张进展一直是比较缓慢的,在清代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以后,中朝两国始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河,朝鲜半岛这一自然地理区域与朝鲜王朝这一政权的疆域才最终相吻合。
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的一部通史,全面介绍了东南亚的历史,从我们对其文明和 模式的 早认识一直到 。结合环境、社会、经济、性别等问题,讲述了一个多维度的东南亚历史,从 早的时代直到。作者认为虽然该地区仍然是一个高度多样化的 、种族和政治制度的混合体,但需要 多的关注如何管理这种多样性,同时接受新的思想和技术。与此同时,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东南亚如何为普遍的以 为中心的历史模式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方案。作者秉持“在东南亚研究东南亚,为东南亚人研究东南亚”的情怀,以乐观的笔触展现东南亚社会深层循序渐进的变动和发展,提倡 视角下的东南亚区域理念。在 视域下,东南亚保留抑或重获了作为“关键而危险的十字路口”的历史特性,即一个在贸易、移民和思想领域都相当开放的交汇之地,或可说还包括环境。可以说这是近年来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也被叫作“大博弈”。本书以“大博弈”中的两个焦点——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大博弈”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 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 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 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本书是葛兆光学术随笔,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为传统祛魅,对新世纪以来,国人趋之若鹜的国学热做历史角度的分析。语言轻松幽默,言说的背后又带有对当代文化的关切。是可读性与内容扎实兼备的六篇历史小品文。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来,治学研究的当行本色。从周边看中国,何以中国,这些当下读书界耳熟能详的命题,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一种自我定位。这里面的八篇文章,正是在这个支点上展开,有对中国典籍,特别是地图的新认识,也有多包括朝鲜、泰国(暹罗)、缅甸的新知。读来引人入胜。第四部分,名之曰游学,是作者连续三年在美国普林斯顿交流的侧写,它展现的是历史学人更为感性的一面,历史学家看历史学家,是抛去故纸堆后的英雄相见欢。第五部分,可谓之曰治学,与第一部分也有一定的呼应
詹姆斯 阿基利斯 柯克帕特里克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海德拉巴宫廷的常驻代表,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年轻莫卧儿贵族女子 海尔 妮萨,为与她结为夫妻而冲破了社会、政治、种族和宗教上的重重障碍。柯克帕特里克的浪漫爱情故事并非孤例,在这个时代的印度,每三个英国男性当中就有一人与印度女性共同生活,他们跨越文化鸿沟,成为所谓的 白莫卧儿人 ,而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得到历史学探索的群体。 英国历史学家威廉 达尔林普尔基于对18世纪档案、书信与日记的详尽研究,以小说般精彩的文笔,扣人心弦地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重新审视了英属印度建立前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英印关系,生动再现了这个满是阴谋背叛、后宫政治和谍报活动的历史世界。
日本“近代”的模式范本——欧洲的“近代”是什么?政党政治是如何在日本产生的?资本主义在日本如何形成?日本为什么会成为殖民帝国?“殖民”的影响是什么?天皇制对近代日本的意义何在?日本将走向何处? 日本的近代化,是依照19世纪后半叶欧洲 国的模式进行的。白芝浩提出的欧洲“近代”的概念,以“基于讨论的统治”为中心,以“贸易”和“殖民”为系列概念组合而成。本书的课题,即参照白氏的“近代”概念,尝试阐明日本“近代”的特质。在重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上,关注使日本近代国民 形成的政治向心力,经谁人之手、为什么及如何形成;从问题史的角度考察政党政治、资本主义、殖民帝国、天皇制这四个日本近代的主要因素的形成过程;并尝试解答日本近代存在的问题,以及日本将去往何处。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明清两朝的中国史、李朝时代的朝鲜史。亦可以说是一部以明清和李朝历史为主轴的东亚史。作者在东亚多样的 关系和变幻的 局势中,描述了迎来传统封建王朝 终阶段的明清两朝以及两班官僚制度形成的李朝时代的实相。明清史部分,特别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明朝的建立与发展、守成与衰落,明清鼎革的过程,以及清朝的盛世与危机进行了解读;朝鲜史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朝鲜的宗族制度、两班阶层、科举与派阀之争。终章以“家”为主体,对中国、朝鲜、日本的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比较。
本书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即自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托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本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贯穿古今、全面系统的泰国通史。
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卷中东和北非。西方 起初赞誉它是民主的胜利,几乎没人预料到它会演化为残酷的内战、“伊斯兰国”的恐怖暴行以及 难民危机。在这部作品中,造成中东和北非大幅震荡的复杂原因得以生动呈现。这次调查,通过展现六个生活于此的普通人挣扎求存的人生经历来观察这片破碎和动荡的土地,将当前的苦难追溯至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乃至 早。
中东位于亚非欧大陆的核心区域,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的诞生,掀开了中东历史的崭新篇章,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嚣的文明世界遗忘的沙漠瀚海,作为统治民族登上中东辽阔的历史舞台,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库尔德人亦于其后相继加入穆斯林的行列。来自东方的蒙古铁骑一度横扫西亚,阿拉伯帝国山河破碎,却催生奥斯曼帝国异军突起,其承载伊斯兰文明的传统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遗产长达600余年,直至在西方列强的蚕食和瓜分下寿终正寝。进入20世纪,诸多新兴主权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萌生成长,古老的波斯文明历经长达千年的风雨飘摇后焕发生机。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中东终于踏上现代化的历史征程,然后历史之路永远都不是平坦的……
2000年,二十七岁的罗瑞 斯图尔特果断告别他刚刚起步但看起来相当顺利的外交官生涯,决心实现他在大学时期就一直跟朋友说过的徒步走完全世界的计划。这个计划后来大幅度缩小为徒步穿越亚洲,本打算从伊朗向东走到越南,后因各国政治情势的限制,只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徒步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此书被《纽约时报》誉为 一部杰作 ,2004年在英国初版即大获好评,2006年在美国出版之后更是成为火热畅销书,被评论家惊叹为古典情感与现代关怀的完美结合。
网野善彦是20世纪日本 原创性的历史学家之一,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日本中世史研究的全新局面。在本书中,他从文字普及、货币流通、阶级与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天皇和日本国号的起源、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差异等多个方面展现近代以前日本 和社会的变化,打破既有常识,重新思考和解读了日本历史。 在他笔下,中世日本不是一个孤立岛国,生活于其上的居民也不都是固定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也不只是有披坚执锐的武士、争权夺利的贵族、万世一系的天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贸易、流通和竞争驱动的动态的日本历史,大量非农业人 跃于这些舞台上:依靠山川和海洋生活的山民、海民,结成行会的各类工匠,深度介入社会变革的新 各宗派,享有一定自由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女性,充分利用海陆交通网络的商人,四处奔波讨生活的歌伎、乞丐、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