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的城市;它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惑人阴谋、虚构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的发生地。 讲故事的大师 西蒙 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 圣城 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塑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三千年的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在国内畅销多年,一问世即获颁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收获凤凰网、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和专业机构评选的 年度好书 年度影响力图书 等赞
何谓 现代日本 ?其萌芽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从支离破碎的群雄混战之地,到20世纪末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演变是如何实现的?这部横跨四个世纪的日本史巨著以1600年关原之战为起点,直达20世纪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马里乌斯 詹森以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全方位分析现代日本如何在改变、抗争、革新中诞生,回顾德川幕府建立、黑船事件、 二战 后被美国占领等关键历史时刻,揭示其中的多方博弈与思潮冲撞。
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是大,不仅囊括了中近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与秦汉帝国相似,它也是 车书一统 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不论是贵重商品、动植物还是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以波斯为中介。 本书系统详实地整理波斯帝国的历史,全面地比较古代中国与波斯帝国的方方面面。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为 历史 地理篇 ,有关波斯帝国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 考古 艺术篇 ,介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此书为我们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当代中国的全新视野。
本书立足于区域史的视角,对朝鲜半岛古代史中的焦点问题、重点问题和盲点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在檀君朝鲜、卫氏朝鲜、高句丽与新罗等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从区域结构的视角来看,在古代的前期,大同江流域才是朝鲜半岛经济文化的重心;而古代的后期,半岛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至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三道,北方旱作农业区衰败,仅是朝鲜王朝开发程度较低的边疆地区。朝鲜王朝向半岛东北部的扩张进展一直是比较缓慢的,在清代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以后,中朝两国始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河,朝鲜半岛这一自然地理区域与朝鲜王朝这一政权的疆域才最终相吻合。
中东地区,即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亚北非地带,这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金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中希伯来文明就产生与此。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 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本书所述中东史,是中东地区整体空间、时间和人间之和,而不是中东地区 各个国家史的简单相加。中东史的基本特征是中东地区整体地区性形态与结构的发展史。凡属中东地区古今之大事,都在中东史论述范围。对于这些大事,都依据历史连续性原则,进行梳理、连缀和 扩展,使之组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文明交往史长卷。中东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在于汇总这一地区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连续
精选大英博物馆400余件东南亚文化艺术藏品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21世纪在多文化融合中前行的东南亚文明史稳定的季风与山海并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南亚的气候与物质条件。这里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历史上中国、印度乃至阿拉伯文明随着东来西往的商人来到这里,与本地的一切交汇。16世纪,欧洲人抵达东南亚,将这里带入大航海时代,东南亚逐步成为开放与多样性并存的国际化区域。从世界遗产吴哥窟与婆罗浮屠,到手工艺、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随着季风而来的新思想不断被融入本土框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特征。《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精选400余件时间跨度约6000年的大英博物馆珍贵藏品,展示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不曾间断的跨文化互动。这些藏品涉及东南亚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珍贵的金银器、瓷器、雕塑和串珠,
本书由冯承钧翻译于1933年,全文采用 史书文体 。多桑版蒙古史共分为七卷:前三卷述成吉思汗至元亡的历史,后四卷专言伊尔汗国历史,并附带言及钦查、察合台两汗国。本书上册收录前三卷,下册收录后四卷。
1899年仲夏,斯文 赫定开启了他的第四次亚洲探险,这次旅程的目的地是神秘的东方圣城 拉萨。本书为作者对此次探险的全程记录,详细记载了他走过的6000多英里路程,让世人能够有机会一睹这次中外瞩目、影响深刻的探险之旅。探险从斯德哥尔摩开启,一路向东,经转奥什,翻越群山,抵达喀什,并试图从新疆境内进入西藏。在缺少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斯文 赫定同他的旅队一起在中国西域的广阔土地上缓慢前行,搭乘简陋的船只在塔里木河漂流前行,挑战 死亡之地 塔克拉玛干的沙海和酷寒,误打误撞进入罗布泊,学习当地歌谣 花了一年时间后,终于踏上了藏北的土地。 但是,藏北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进入拉萨的尝试也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 楼
在东南亚的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进程中,外来的因素与本土国家的自主因素共同发挥了影响和作用。本书分国别展开,除对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之外,还就其成效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比较和评估。尽管东南亚国家在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整合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些成就或进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目前又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共同或不同的问题。这些依然是东南亚国家需要面对的。
1805 1905年,苏格兰克拉托的洛家族中有许多成员奔赴印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事业效力。在这一百年里,他们经历了诸多戏剧性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体验了远离故土的种种磨难。他们见证了英国殖民史中*惊人的暴行,一些人甚至身处其中,被对手残酷对待,同时又以暴制暴。斐迪南 芒特不仅发掘了自己祖母家族的过去,也生动呈现了很多英国人想要忘记的大英帝国在印度的血腥历史。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战争、阴谋和背叛的传奇史诗,再现了印度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对我们了解今日之印度颇有助益。
本书研究的地域范围主要为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所在地区,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1991年苏联解体。其中,第一卷论述中亚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兴衰,主要内容是中亚原始文化与早期国家的历史;第二卷论述中亚封建社会的兴起,主要内容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王朝历史;第三、第四卷论述中亚封建社会的发展,主要内容分别是突厥王朝和蒙古帝国的历史;第五卷论述中亚封建社会的衰亡,主要内容是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的历史;第六卷主要论述中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和中亚人民争取自治、独立的斗争史,以及苏联时期的中亚历史。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马来西亚玻璃口新村华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该书既展现了玻璃口新村形成与发展的轨迹,也反映了该村华人族群的真实文化景观,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实证性和学术性,是一部建立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而形成的民族志成果。该书对我们真实了解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拓展华人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中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时而涉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作者综合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以编定性,以章定范围,以节定内容 ,从整体着眼揭橥中亚历史。 本书共六卷,论述内容起于中亚旧石器时代,讫于1991年苏联解体。其中,卷论述中亚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早期国家的兴起;第二卷论述封建社会兴起的历史,主要内容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王朝历史;第三卷和第四卷论述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主要内容分别是突厥王朝和蒙古帝国的历史;第五卷论述封建社会衰亡的历史,主要内容是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的历史;第六卷论述中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和中亚人民争取自治、独立的斗争史
专攻朝鲜王朝历史研究的韩国建国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申炳周基于自身的研究经历、从事的社会活动、撰写的关于朝鲜王朝历史的文章,以及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基于历史上出现的60幅真景(包括经典文献和画作)撰写了此书,从重视现实性和历史现场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朝鲜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形式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朝鲜王朝的历史及其对今日之韩国的影响。此书在2011年4月由韩国书坛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后,备受学术界好评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在韩国国内掀起朝鲜王朝文化史研究的一波热潮。
本书旨在探究环三峡地区的远古巫文化,以此揭示长江中上游文明之初源。对该地区巫文化的探源、巫文化与该地区早期文明产生的关系,以及当地巫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考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主要学术价值所在。 本书上下两篇,上篇分析环三峡地区远古巫文化产生的背景,讨论其在考古遗址、石雕艺术及古代文献中的体现,探讨该文化的四大显著特征。下篇概括环三峡地区现存的远古巫文化遗产,分析该遗产与长江中上游水文化的密切联系,讨论今天对该地区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对该文化的调查研究加以介绍。 本书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成果可供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科研人员及高等学院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 苏丹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与埃及文明并立的努比亚文明讲起,历述基督教努比亚时期的历史、努比亚的阿拉伯 伊斯兰化、近代苏丹的形成与发展、英埃共管时期的圈家治理、独立后国家的治理实践和民族国家建构失败与分立等内容,力求展现苏丹自古及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风貌,为历史学者和大众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学习参考。
《韩国的古代木简》收录了自1975年首次在庆州雁鸭池发现木简后30年间韩国出土的所有木简的实物照片与解读文字。内容分为论考。图录、补充资料三大部分。论考部分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木简的定义;木简的种类;古代东亚木简的出土现状;木简与古代韩国的文书行政。图录部分则按照出土地分类、依次收录了咸安成山山城、河南二圣山城、金海凤凰洞遗址、庆州月城该字、庆州雁鸭池、国立庆州博物馆内速址、庆州皇南洞376番地遗址、扶余官北里遗址、扶余陵山里寺址、扶余宫南池、扶余双北里、益山弥勒寺址、昌宁火旺山城遗址、仁川桂阳山城遗址出土的所有木简。补充资料主要是收录了韩国木简出土地分布图与参考文献目录。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本书是介绍和研究狭义意义上的 中亚 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性著作,巴托尔德利用了丰富的东西方古代珍贵文献,其中包括阿拉伯文、波斯文、拉丁文、叙利亚文、汉文等文献,完整地叙述了远古至18世纪中叶七河流域等地各民族宗教、文化、政治变迁的历史。包括七河流域历史概论、突厥斯坦史、突厥斯坦文化生活史、塔吉克人历史概论、吉尔吉斯人历史概论和土库曼民族历史概论等内容。
《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在已发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和完善了新疆史前时期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结构和文化谱系。将新疆地区虫前时期划分为九个小区和四个发展阶段,从整个欧亚草原地区大的视角下揭示新疆这一特殊地区在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过程。同时对境外同时期相关考古学文化进行初步分析,为研究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 要的资料参考。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因素在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发展和演进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断裂性特征和东方文化的连续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