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著名政治作家约瑟夫 古尔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 五角大楼朝战文件 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 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美国政方和军方决策和作战的真实进程。 书中更有很多美国*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
这部历史学者的行纪分为远东篇、漠北篇、日本篇、东南亚篇四个部分。作为来自中国的研究者,作者对于在异国他乡行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文物、史迹和人文现象,分外敏感和留意,也常有不同于日本同行的观察角度和感受。又因为身处域外,也有一些不同于国内学者的独特经历和见闻。 书中的记录从20多年前开始,从中能看到历经岁月但至今未变的的细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有一些遗迹从唐朝保留至今,而有一些细节在20年前尚存,如今却只能在卫星地图上找到一层残存的投影。 本书将这些目前依然少为人知的见闻,以及有别于一般游记作者的、带有治史者视角的观察和思考,配以当时当地的图片,与更多读者分享。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 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 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
20世纪*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史诗之一,阿拉伯起义和争夺中东的秘密较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披露此前不为人知的真相。用T.E.劳伦斯的话来说,*次世界大战中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是 插曲的插曲 。当时,欧洲的战壕内厮杀正酣,血流成河,西方的参战者很少注意到中东战区。所以,中东的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小群冒险家和下级军官来塑造的,他们离权力的核心很遥远。库尔特普吕弗是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在德国驻开罗大使馆工作,他的秘密任务是煽动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斯兰圣战。亚伦亚伦森是一位著名农学家和热忱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赢得了叙利亚的奥斯曼总督的信任。威廉耶鲁是家道中落的美国豪门后嗣,受雇于标准石油公司。他前往奥斯曼帝国,对土耳其人弄虚作假,以便获得珍贵的石油开采权。故事的中心是劳伦斯。1914年初,他还是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 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 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
16世纪末,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扫颓势,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积极和颇见成效的边疆政策,延续了明朝的军事中兴,但朝廷党争也愈演愈烈。未来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鲜饱受党争之扰,内政荒疏,军备废弛。出身卑微的战国枭雄丰臣秀吉平定各方势力,渐次统一日本列岛,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 1592年春,企图征服明朝的丰臣秀吉集结大军于名护屋城,下达了渡海侵略作战的命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君臣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持续六年、投入数十万将士的东亚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本书中,军事史家石康重视运用中方史料,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等
《日本思想史》叙述了日本思想史从神话时代到现当代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儒家和佛教,构成了日本思想的主要来源;而近代以后,又加入了西方传来的近代思想,日本思想正是在调和与矫正这些外来思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作者认为,日本的 王权 与 神佛 ,可以作为日本思想史的两极,并且可以由此观察 文化世界 与 生活世界 在这两极紧张关系中的变动,从而建构了日本思想史的基本图式。全书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头绪纷繁的日本思想史脉络呈现出来,是一部了解日本思想发展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李伯重教授将这个时代的特征概括为 火枪与账簿 。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 帝国 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 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 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 ;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 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 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 伊朗,在经历了 伊斯兰革命 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埃
中古时代的波斯,涉及今日属于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和中亚五国的地区。塞尔柱人、蒙古人、土库曼人相继到达和征服波斯, 摩根详述了这些帝国、王朝、政权如何崛起、兴盛、覆灭和承继,以及他们同伊斯兰和波斯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他还选择性地介绍了波斯同周边政权,如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中国元朝、奥斯曼土耳其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尽管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波斯都动荡、艰难,仍难掩其文化的繁盛,书中还谈及波斯中古时代的绘画、诗歌和建筑的发展。在作者看来,正是文化认同使得波斯始终是波斯。
东亚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军事强大,而在于其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法律制度被各国自主移植,构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唐代形成东亚世界的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和包容,在达成文化共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在探索东亚未来的时候,深入研讨其过往的历史文化交融,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所考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存在着近千年的长期紧密关系,却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经历了近代的剧变,从今日来看,虽然地理上相邻,但在文化上隔膜颇大,有必要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以增进相互的理解。
《蒙古帝国史》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成立,至忽必烈征服中国,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罗斯和波斯之后,《蒙古帝国史》认为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叙事也就到此为止。在后一章(第五章),著者讨论蒙古人征服的结果,著者就事论事,未作进一步的分析。 《蒙古帝国史》的目的,有如著者自己在 引言 里面所说的,旨在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看了这本书,觉得著者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寻究工作贡献较大,很有参考的价值。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他也费了一番斟酌,使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日期和地点也做了查考。至于本书文笔的简洁,叙事的生动,有如苏联学者雅库博夫斯基评此书所说: 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长期以来,除了最亲密的邻邦之外,阿富汗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遥远且不受欢迎的国家。这个人口稀少的国家在欧洲帝国主义时代一直捍卫着自己的独立。政治上的孤立 被保守的部落文化所强化 使现代世界的大部分文化和经济变化在这里都受到了抑制。然而,慢慢地,现代方式和价值观开始渗透到首都喀布尔。 本书对阿富汗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了清晰、简明的描述,并探讨了这个国家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政治和经济状况。引人入胜的插图和表格贯穿全书。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希望提高对阿富汗及其动荡历史认识的人。
在全球化与区域性合作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与世界、国家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然而要实现真正良性健康的世界秩序、地区秩序与合作机制,就必须首先对历史中的某些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彻底的反思批判。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便是其中一例。它鼓吹所谓的 日中提携 日中亲善 团结亚洲、共抗欧美 ,却在本质上成了使侵略正当化的借口,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法忘却的痛苦与灾难。 本书旨在从以往道德、情感层面的谴责与控诉再向前一步,从学理角度对近代日本亚洲主义的思想与政策展开批判性的研究。在广泛借鉴中日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亚洲主义的内容、本质及其演变,阐述了其如何从散乱的主张汇集成虚伪的侵略思想、如何从民间走向官方、如何在近代日本的决策机制中从思想理论转化成扩张政策
詹姆斯 阿基利斯 柯克帕特里克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海德拉巴宫廷的常驻代表,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年轻莫卧儿贵族女子 海尔 妮萨,为与她结为夫妻而冲破了社会、政治、种族和宗教上的重重障碍。柯克帕特里克的浪漫爱情故事并非孤例,在这个时代的印度,每三个英国男性当中就有一人与印度女性共同生活,他们跨越文化鸿沟,成为所谓的 白莫卧儿人 ,而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得到历史学探索的群体。 英国历史学家威廉 达尔林普尔基于对18世纪档案、书信与日记的详尽研究,以小说般精彩的文笔,扣人心弦地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重新审视了英属印度建立前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英印关系,生动再现了这个满是阴谋背叛、后宫政治和谍报活动的历史世界。
15世纪中期,随着金帐汗国的分裂,莫斯科公国崛起而成区域大国。 15世纪末,一度统一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帖木儿王朝分崩离析,广袤的中亚草原再无强权。 两个世纪以后,俄国人来了!哥萨克的战马在乌拉尔河畔驻足,他们建造起城堡和边墙,利用中亚草原各部落之间的嫌隙逐步扩张。 俄国如何在18 19世纪征服从奥伦堡至塔什干的广袤疆域?如何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建立统治,与英国争夺亚欧大陆腹地?本书以大量史料深入剖析俄国经略中亚草原的历史进程,关注近代俄国如何以政教制度塑造中亚草原的统治秩序,以及草原游牧社会在俄国统治之下的变迁与转型。 俄国征服草原的历史也是中亚国家的近代史。这是一个漫长、热烈而忧伤的故事。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复杂关系,思考当前建设 中国 中亚命运共同体 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印度通史著作,自出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重印,目前已发行至第八版。该书以一种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一种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第八版更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武器等问题的新发展、新动向。全书视野均衡,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西方对古埃及的迷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罗马就已相当普遍。没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黄沙中挖掘法老时代的黄金宝藏更令人兴奋。几个世纪以来,尼罗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灵感的源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 埃及学。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埃及学的鼎盛时期,这一复杂年代见证了所有伟大的发现,促使西方反复出现 埃及热 。这一学术研究与探险故事的黄金时代以两个划时代的事件为始终:1822年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图坦卡蒙墓的发现。前者提供了解开法老文明之谜的钥匙,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不断前往埃及寻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现了法老文明的繁荣和复杂,为西方在埃及的主导地位敲响了丧钟。 剑桥埃及考古学家托比 威尔金森的《黄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学发展的时间线为主轴,对埃及学
明治六年(1873年),亨利 戴尔受邀担任工部大学校(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前身)的首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工部大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是戴尔根据其在日本十年工作、生活经历,以及日本政府出版物及《日本邮报》等资料写就,对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演化进行了细致分析,内容涵盖明治时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社会、交通、产业、农业、商业、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本书从多角度展现了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如何从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实现近代化进而跃居国际舞台前列。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对其国别有深厚研究功底的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千上万分布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锡克人,浩浩荡荡地从位于南亚西北角的旁遮普出发,前往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上海等由英国管辖或由英国人担任主要管理者的租借地。 其中有些人被雇用为警察,成为各地打击犯罪、维持社会治安的重要武装力量。他们如同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的血液一般,成为大英帝国全球历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本书采用了全球史的观察视野,通过多层次、多类别的史料运用,讲述了锡克警察在上海历史舞台中从出现到淡出的过程,探讨他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阐释这一群体在全球的流动趋向,以及如何成为摧毁英帝国体系的重要力量。
中东地区,即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亚北非地带,这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金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中希伯来文明就产生与此。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 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本书所述中东史,是中东地区整体空间、时间和人间之和,而不是中东地区 各个国家史的简单相加。中东史的基本特征是中东地区整体地区性形态与结构的发展史。凡属中东地区古今之大事,都在中东史论述范围。对于这些大事,都依据历史连续性原则,进行梳理、连缀和 扩展,使之组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文明交往史长卷。中东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在于汇总这一地区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