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 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 外人 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
自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 国体 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 转向 ,成为军国主义的 共犯 ,*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日本侵华战争使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地区成为沦陷区,沦陷区问题由此重要起来。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指出: 中国沦陷区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 本书在深入挖掘中日文史料的基础上,探究日本侵占南京时期的诸多罪行。具体而言,本书探讨了关于光华门战争遗迹、菊花台公园、日本纪元庆典、明孝陵祭典以及南京神社等课题,揭示了日本建构记忆与象征的政治活动及其欺瞒性。在强调侵华日军暴力性与罪恶性的同时,本书还注意到日本侵华战争中 软暴力 的一面,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日本侵华史研究。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 学生兵 自愿加入 神风特攻队 ?在这部关于象征主义和美学在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操纵日本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意义来说服人们,为天皇 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 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耀。 作者依据学生兵的日记,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乃至他们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热情地向往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作者以日本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动作。
从1853年美国 黑船 叩响紧闭的国门,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用60年时间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个独特模式,也成为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对象。此书通过描写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60年间日本奋起追赶、建设现代国家的艰难历程,也分析了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在原因。对于追求 大国崛起 的国家而言,日本所走过的道路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哈佛大学著名日本和东亚研究领域权威傅高义教授,继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 日本* 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 哪里出了问题 ,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 在这本八九万字的书里,傅高义以回应其名作《日本*》在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为线索,书写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回顾其日本社会研究的学术生涯,尤其着力早期到日本学习并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各阶层交往的观察和收获,一个是回应《日本*》1979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 失去的二十年 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他的研究结果,重申他提出 日本* 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几乎全国都沦为废墟,民生凋敝,生产能力退回到了1931年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日本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创造了被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 日本奇迹 。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日本的政治、企业、教育、文化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一个与旧日本帝国完全不同的新国家。本书描写了从1945 1973年期间日本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28年间日本国家重生的艰难历程。 本书是 日本三部曲 的后一部,它和《国家的启蒙》《国家的歧路》一起,组成了日本近代史长卷,反映了1853 1973年日本120年的历史,以生动、客观和理性的笔触描写了日本现代化的完整进程: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重生,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
丸山真男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思想史大师,在其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中,有不少关于福泽谕吉以及关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的作品。本书的推出,是丸山先生的论著*次较为全面地呈现给中国读者。本书与其说是关于丸山真男研究活动本身的翻译和介绍,不如说是为了通过丸山的福泽研究(以及与此题目相关的部分论文),把近代日本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福泽谕吉的业绩尤其是福泽的思维方法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译者把着眼点放在 日本的近代化 这个题目上,这与她注目于丸山对贯穿福泽时事论深层的思维方法的研究有关,译者认为日本的近代化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本书作为一个思想史大师的精选集,既有个案研究的探讨,又有研究方法的反思,充分展示了丸山思想的深刻魅力,对于中国历史研究者也很有启发。
《日本史(世界历史文库)》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本世纪60年代的日本通史。原书1968年以德文出版,列入《费舍世界历史丛书》。经过大幅度修订后,1970年出了英文版,列入《三角洲世界历史丛书》,几十年来重印多次。英文版问世当年,即由尾锅辉彦教授译为日文。日译本的后记说,该书虽采通史形式,但不像教科书那样网罗一切。名词术语较日本高校教科书为少,而深度可与日本所出多达20多卷的通史相匹敌,甚至有超过的内容。该书长于比较考察与历史联系现实,文字亦优美可读。
1912年,随着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登基,日本开始出现宽松的社会环境,民主主义运动高涨,实现了普选制和政党内阁制。另一方面,军部和右翼势力暗流涌动,*终在1936年酿成了 二二六事件 。从那时起,日本迅速滑向法西斯主义,先是侵略中国,而后向英美宣战,结果不但给世界造成灾难,日本自身也几乎被战争毁灭。本书通过描写1912 1945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勾画了一个曾经充满希望的新兴国家如何走向战争的历程,也分析了日本走上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帝国开国 追赶 崛起 歧路 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日本走向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认识日本、认识后发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
《倒叙日本史 03:战国 室町 镰仓》包括两部分内容。 《战国:制富者制天下》讲述了在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克敌制胜的秘诀。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 1615年、1590年、1575年、1467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探讨了战争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室町 镰仓: 武士时代 的开启》讲述了在室町、镰仓时代,武士出身的足利义满、足利尊氏、北条时赖、源赖朝如何成为 真正的统治者 。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1392年、1336年、1253年、1180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描述了武士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倒叙日本史 04:平安 奈良 飞鸟》包括两部分内容。 《平安时代:藤原氏为什么一直独掌大权?》讲述了在长达 400年的平安时代,也可以说是藤原氏的时代,日本如何达到了贵族社会的*。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1156年、1018年、901年、866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描述了在权力斗争中击败对手、掌握实权的藤原氏一族的真实面貌。 《奈良 飞鸟:迁都造就的古代国家》讲述了在奈良、飞鸟时代,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的过程。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752年、672年、663年、603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探讨了各个时期执政者建设国家的策略。
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然而,京都从八世纪的平安迁都发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 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 本书以 道 和 场 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 道 ,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 场 ,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日常生活到贵族文化,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
《日本史的诞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的 作品 ,主要从 东亚史的 视角 ,阐明日本 建国的 历史。 冈田英弘 认为, 无论哪一种文明,*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限制了人们的意识。而日本早期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思想,就永久地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日本史的局限。冈田英弘还指出,迄今形成的日本史,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日本列岛外面的世界各国是割裂开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的历史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之中来撰写。 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 冈田英弘便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 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他 指出日本的成立与 7 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 他反对将公元前 660 年作为日本建国的年代,认为不
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中,子安宣邦继续推进着21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围绕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段内日本人讲述中国的代表观点,着重对11位论者 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 的 中国论 展开批判性阅读。子安宣邦运用后现代知识批判方法,立足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连带性,对 亚洲主义 、 东亚协同体 论和 中国的冲击 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清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 中国论 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战前基于论者亲身体验的 中国论 和战后陷入理论想象的 中国论 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之诡谲多变,同时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这一现实议题。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是作者约翰·W.道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 完整、 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 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 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幕末时期,新选组承担着维护京畿治安的重任,是著名的佐幕派武士集团。他们身处时代剧变的旋涡中心,深度参与了禁门之变、鸟羽伏见之战、戊辰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永仓新八是新选组草创期的核心人物,也是新选组干部中极少的幸存者之一,他在《*后的武士:新选组始末记》中回顾了新选组的整个历史,讲述了浪士上洛、暗杀芹泽鸭、池田屋袭击、油小路激战等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而东亚岛国日本尚处于封闭落后的幕末时期。1896年3月15日。日本 土佐丸号 邮船途经神户、下关、香港、科伦坡、孟买、塞得港、伦敦等地,*终停靠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由此,日本加入欧洲航路,开启了近一个世纪的 大航海时代 。本书通过日本遣欧使节、船员、文学家、艺术家们的航海纪行,讲述了近代日本欧洲航路的发展演变与消亡的历史。一次次驶向新世界的航行,一场场异文化体验的震惊之旅,日本通过欧洲航路,开始追逐帝国之梦,在世界版图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殖民扩张、风云激荡的世界历史也愈演愈烈
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意欲统一天下时,濑户内海地区成为一个关键。尤其是伊予(现爱媛县),它是连接中国、四国、九州地区的 要所 (据秀吉的朱印状)。活跃在濑户内海地区的村上氏、来岛氏等海盗,以及将其聚集起来的河野氏、毛利氏等 海盗大名 注定要与秀吉等东国势力发成冲突。以信长为首发起的,秀吉和家康接力的这场 革命 ,究竟会在地方掀起怎样的风云?本书从海上的角度书写了战国时代的终结物语。
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明治初年曾任要职,推行多项重大改革,是明治维新的元勋。本书通过相关书信、档案对西乡隆盛政治生涯关键点进行了剖析,为读者树立了西乡隆盛 领导日本建立近代国家 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