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册)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
《中国教育学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社会科学丛书》从教育研究者的视角,力图回顾中国教育学术过去四十年发展的步伐和历程,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获得的发展经验,以及经历过的和面临着的制约与羁绊,期待为教育事业和教育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提供支持和借鉴。
戴志强是中国现当代钱币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的学术观点和成果皆刊布于数百篇论文当中。他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压胜钱的产生时间提前至先秦时期,并重新定义和扩大了这一品类的概念和内涵,改称为“民俗钱”,这一创见,得到学界和收藏界的支持,相继成立了民俗钱学会。文集收录2004年以来已发表的文章约200篇,从目录来看,内容的系统性很强,条理清晰,涉及先秦、方孔圆钱、金银币、机制币、鉴定与收藏等几大版块,无论是收藏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从当前古代妇女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材料、研究现状出发,对古代妇女史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妇女的经济地位、法律身份、后妃、女教书等)和前沿领域(妇女身体史和以文本解读妇女历史),进行了系统全面、极具可操作性的讲解,概述了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的现状与方法,以及当下的关怀与侧重,使读者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妇女研究的门径。
本书主要探讨清代州县在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地位,州县行政的治理结构、衙署组织及其各种职能;深入考察清代州县财政的制度设计、实际运作情况及其家产制性质;从现代政治的角度对于清代州县制度的缺陷进行实证研究,进而透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与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阅读史是书籍史的一个分支,它能揭示书籍在历目前的实际作用。本书的初衷是讨论阅读史的研究方法,文献来源于英文专著或欧洲其他语种专著的英文译本,探寻的主要是大西洋两岸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阅读史和书史,并试图从这些研究中寻求启发和建设性的思考。本书稿根据一个史学学科应有的要素和研究实践的逻辑设立章节,共分九章。靠前章讲阅读史家面临的理论困境;第二章讲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贡献和缺憾;第三章讲阅读史家如何改造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以适应史学规范;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讨论阅读史的学科界限、研究的问题、基本操作规范、可用史料和研究方法;第九章评述阅读史研究的重要贡献。赘语除了总结前九章内容,主要评述近年欧美学者对中国书史和阅读史的研究,重申阅读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学科界限。
本书主要探讨清代州县在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地位,州县行政的治理结构、衙署组织及其各种职能;深入考察清代州县财政的制度设计、实际运作情况及其家产制性质;从现代政治的角度对于清代州县制度的缺陷进行实证研究,进而透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与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林富士所著的《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内容简介:从西元第二到第六世纪,中国社会至少遭遇到三十八次「大疫」的侵袭,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接二连三的死亡或是在瘟疫的阴影下过活。在这段期间,东汉帝国崩解,中国的政治由大一统的格局走向分裂与多元。而在宗教方面,新兴的本土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逐渐茁壮长大,传统的巫觋信仰则大力推动厉鬼崇拜,并广设祠庙与神像。这些历史现象,彼此之间究竟有什麽样的关联呢?从《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所收录的17篇论文可以得到解答。
内容简介
2016年以来,为响应党的群团改革要求,讲好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的故事,使妇运史研究更好地为基层妇女工作服务、为妇女发展服务,妇女研究所与《中国妇运》杂志合作开办“妇运史话”专题栏目。栏目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妇联改革和妇女工作的新要求、服务新时代妇女运动出发,立足新形势,结合当前一个时期的重点热点事件和妇女工作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不同的主题切入,重点总结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的经验、规律和特点,为新时代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找寻历史借鉴和启迪。文章刊发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成效,为妇女工作者了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程、妇女事业的成就、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旧唐书》谓“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元稹在中唐文坛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但穆宗朝仕宦之迷局与《莺莺传》写作主旨之被误解,让元稹背负投机、薄情之恶名,使后世文人对元稹其人、其文均未得出合理的评估。本书试图回到历史“现场”,摈弃先入为主之成见,寻绎“元稹故事”内在的逻辑、真实的纹理与演进的轮廓,勾勒元稹其人在身后一千余年的岁月中被接受的历史轨迹,探究隐藏在元稹形象扭曲变形背后耐人寻味的诸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