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和其它三大著名的古窑(邢窑、定窑、磁州窑)位于半山区半平原不同,井陉窑在太行山麓之中,完全处于默默无闻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本书集结井陉窑考古发现的*人孟繁峰三十年的考古挖掘和研究成果,作为井陉窑发现卅周年的纪念文集。本书47篇文章,除调查发掘部分引入7篇不可分割的同仁的作品外(见署名),和1篇记者的报道,2篇他人的报道,其余皆为孟繁峰单独作品(个别合作),书中披露井陉窑三十年来的艰苦的工作和为留下千古难逢的遗存而流汗与流泪的感人事迹。适合考古文博单位和相关大专院校、历史研究
李富春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李富春传》是根据陈云同志、王震同志的提议,国家计委从1983年开始组织撰写的。1988年聂荣臻同志为正在撰写中的《李富春传》作序。 ??《李富春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李富春同志革命和战斗的一生。《李富春传》是在国家计委、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共同
顾城、谢烨惨剧的在场者、目击者、顾城之姊顾乡,痛定思痛,泪中扶笔,以手材料,再现诗人的岁月,揭开激流岛血案之谜。
本书对当时广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作者笔下的行商,大多园宅幽雅、饮食精美、服饰华丽、妻妾成群,可以作为当时广州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写照。作者的笔墨,又触及到广州下层社会的众生相:有背着一块招贴牌沿街卖药、担着一担水桶装着活鱼沿街叫卖、在商馆前面的广场卖茶水曲本、专门进商馆向外人兜售古董工艺品等各式各样的小贩;有补锅、补碗的手艺人;有为了学习广东英语,准备日后依赖贸易为生而到商馆服役的仆人;有排成纵队,拄着拐杖,向人行乞的盲丐;有向过路的“番鬼”扔石寻衅的“西关烂仔”;还有为了一点钱替人受极刑的穷人。这些描述,与作者友人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留传下来的穗澳街头人物速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 ?? ??书中一一介绍了中国古代享誉全世界的四大发明。特别是印刷术,介绍了活字印刷和
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初。经过四年多的发掘,我们对该遗址的分布面积、文化性质、文化内涵等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研究。因此本书是对金沙遗址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撰写过程中,试图以亲切自然、通俗生动的笔触从金沙遗址的地理概貌、遗址分布情况、重要遗存、重要出土文物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与叙述,以使广大的读者对金沙遗址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由于金沙遗址的发掘工作目前仍在进行,现已发掘的大量考古资料还在整理当中,对许多材料还来不及作深入的研究,加之我们自身的学识水平有限,客观地说目前我们对金沙遗址的认识仍是较为肤浅与表面化的。书中可能会有一些描述过于专业化,用词上不够准确,或分析存在缺陷的地方。
《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为国家文物局主编的 年度快报,收入2016年全国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38项 ,如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四川大邑高山古 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洛阳寇店 西朱村曹魏墓、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沟西区高台窟 群、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等。时代上起旧石器时代下 至明清,地域遍布大江南北。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 茂。
本书为2007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金代吕氏家族墓地及清代墓葬的考古发掘报告。此次为配合银河商务酒店而发掘,总面积约为1240平方米,共清理了古代墓葬62座。其中金代墓葬10座、清代墓葬52座。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骨器、瓷器、料器等共计200余件(组),及不同时期的铜钱100余枚。 金代墓葬为竖穴土圹石椁墓,均为火葬,出土了7件精美的瓷器,并发现墓志两合。据墓志记载,鲁谷地区为辽金时期燕地汉人大族——吕氏家族的墓地。 此处墓地的发现为了解、研究北京地区辽金时期的历史、社会、政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书还附有金代纺织品的鉴定分析报告。 本书可供从事于考古、文物、历史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汇集了近50多年(1950-2004)以来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文物资料丛刊》、《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等重要文物考古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洛阳在夏商周时期重要的考古发掘资料与简报,涵盖内容广泛,包括遗址、城市、粮仓、窑址、墓葬等。本书内容都忠实于原刊物文字,不作改动,原有考古发掘插图也按照原样录入,全景式地展示了建国以来洛阳考古发掘的辉煌成就,对进一步研究古代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资料。 对广大热心洛阳古代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们来说,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使用洛阳考古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研究洛阳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
李贵连教授完成了近著《沈家本传》,忽然命我作序,让我吃了一惊。论年资,他比我高出一辈;论学识,他更是造诣深厚,佳著叠出,乃当今中国法律史学界治学严谨而最富成就的学者之一,虽然《寄簃文存》我也曾读过,但是对李先生所擅长的中国法制史来说,可以说连置喙其中的资格也是没有的。我不免想起古人所谓“祸福倚伏”的道理来:给我的这位博学同事兼芳邻的大著作序,当然是无上荣光的事情,然而把握不住分寸,不着边际地写一通,却足以贻笑大方,对作者和读者都是很不尊重的。我想,既然推辞不过,较好的办法是谈谈自己阅读本书初稿——也包括此前作者有关沈家本的其他著作——之后的一点粗浅感受,姑且算作与读者的交流吧。
1997-1998年间,作者对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进行了航空摄影考古勘察和地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定位,此项工作是在我国开展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学研究的成功尝试。 其后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结合地区既往的考古工作,对所获资料进行了多学科全面的分析研究,编著了本书。书中包含了原始资料中最有代表性和最重要的照片资料,为更深入研究这批遗址提供了重要的、直观的图像资料。该书是我国部采用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学研究方法对古代大型遗址进行勘察研究的报告。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遥感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李富春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李富春传》是根据陈云同志、王震同志的提议,国家计委从1983年开始组织撰写的。1988年聂荣臻同志为正在撰写中的《李富春传》作序。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从历史上已无可辨驳!您想对此有更深的了解吗?请看本书如何从明清治藏的史实来论证西藏自古就是属于中国的统辖范围!本书作者常年从事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史研究,获得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这些丰富翔实的资料在本书中的运用使得西藏在明清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不禁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