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主要的活动构造有50余条。这些主要的活动构造控制了青海省中强地震的发育,严重影响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0年共和7.0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2006年玉树5.6、5.4级地震群等。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省强震频发,如2008年、2009年大柴旦地区发生了两次6级地震序列,2009年治多地区和唐古拉山地区连续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2016年门源发生6.4级地震和杂多6.2级地震,这些地震不同程度的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些地震可能是整个青藏块体变形的响应,因此对青海省内地震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作者在青海省工作近20年,对14条主要断裂有过研究工作,分别日月山断裂,拉脊山南、北缘断裂,鄂拉山断裂,宗务隆山断裂,玛多-甘
作者李慕真,1970—1978年任 地理研究所业务处处长,1979—2004年任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本书详细记述了李慕真20世纪70年代在西北高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科学研究改造冰川冻土和盐碱地,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贡献的历程;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她积极响应 的需要,参与了我国 初的人口学开拓和研究工作,初创了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研究所并进行人口学研究,还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地理丛书》《中国人口丛书 (中英版)》《人口科学论集》和《中国80年代人口变迁》《北京人口志》等著作。她是我国少有的老一代女科学家。
何琦著的《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按照李星学学术成长经历的时间顺序,以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为参照,共分为7个章节和结语部分。靠前章主要介绍了李星学的家庭背景和他在长沙雅礼中学的求学经历,并对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陈仁烈、晏阳初,关键事件“民训”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章讲述了李星学如何在二舅朱森的影响下走上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1938-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对青年李星学影响至深,因此这一段历史背景是本章的关键。第三章是关于李星学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经历。导师斯行健、妻子刘艺珍等是对他一生的科研生涯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第四章讲述了李星学新中国成立后到“”前,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很好时期,以他的几部代表性论著为主体,对他的学术成长进行了阶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主要的活动构造有50余条。这些主要的活动构造控制了青海省中强地震的发育,严重影响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0年共和7.0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2006年玉树5.6、5.4级地震群等。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省强震频发,如2008年、2009年大柴旦地区发生了两次6级地震序列,2009年治多地区和唐古拉山地区连续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2016年门源发生6.4级地震和杂多6.2级地震,这些地震不同程度的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些地震可能是整个青藏块体变形的响应,因此对青海省内地震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作者在青海省工作近20年,对14条主要断裂有过研究工作,分别日月山断裂,拉脊山南、北缘断裂,鄂拉山断裂,宗务隆山断裂,玛多-甘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主要的活动构造有50余条。这些主要的活动构造控制了青海省中强地震的发育,严重影响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0年共和7.0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2006年玉树5.6、5.4级地震群等。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省强震频发,如2008年、2009年大柴旦地区发生了两次6级地震序列,2009年治多地区和唐古拉山地区连续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2016年门源发生6.4级地震和杂多6.2级地震,这些地震不同程度的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些地震可能是整个青藏块体变形的响应,因此对青海省内地震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作者在青海省工作近20年,对14条主要断裂有过研究工作,分别日月山断裂,拉脊山南、北缘断裂,鄂拉山断裂,宗务隆山断裂,玛多-甘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主要的活动构造有50余条。这些主要的活动构造控制了青海省中强地震的发育,严重影响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0年共和7.0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2006年玉树5.6、5.4级地震群等。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省强震频发,如2008年、2009年大柴旦地区发生了两次6级地震序列,2009年治多地区和唐古拉山地区连续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2016年门源发生6.4级地震和杂多6.2级地震,这些地震不同程度的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些地震可能是整个青藏块体变形的响应,因此对青海省内地震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作者在青海省工作近20年,对14条主要断裂有过研究工作,分别日月山断裂,拉脊山南、北缘断裂,鄂拉山断裂,宗务隆山断裂,玛多-甘
在这二十年中,传记材料很难收拾。作者的材料只限他在海外能收集的在部分遗著,和那二十多篇纪念文字。遗著也很不完全,所以作者只能写一篇简略的传记。
作为一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里氏震级”一词早已家喻户晓,本书正是这个术语背后的故事。这是里氏震级提出人——查尔斯·里克特的个人传记,也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研领域的真实写照,更是地震科学发展史的重要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
作者李慕真,1970—1978年任 地理研究所业务处处长,1979—2004年任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本书详细记述了李慕真20世纪70年代在西北高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科学研究改造冰川冻土和盐碱地,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贡献的历程;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她积极响应 的需要,参与了我国 初的人口学开拓和研究工作,初创了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研究所并进行人口学研究,还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地理丛书》《中国人口丛书 (中英版)》《人口科学论集》和《中国80年代人口变迁》《北京人口志》等著作。她是我国少有的老一代女科学家。
本书就如何看待和理解湍流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湍流问题的主要内容,共有十讲,括:湍流——世纪难题;流态——N-S方程;Reynolds方程——均场和脉动场;方程的闭合问题——模式理论;动力学途径——Karman-Howarth方程;谱方法——Kolmogorov的理论;实验发现——间歇性和拟序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标度律——层次结构模型;湍涡能量耗散——同步级串模型;自然界中风洞——大气湍流。书中图文并茂,叙述简练,物理解释详细,数学表述的难度适中,各讲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对立,便于阅读,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是本了解和探究湍流问题的有值的参考书。
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以的决心加大了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步伐。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重奖科学家,显示着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丁,我们决定出版一套“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的系列丛书。
张颔(1920-2017),是我国 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小经历苦难,学历仅及高小,却一生苦学,终成就为一代“大家”。 2021年11月16日,是张颔先生诞辰101周年纪念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特以“着墨家山——张颔先生与他的家乡介休”展览纪念。本书就是以此展览为背景精编而成,本书是家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滋养了他的文化文化根系,而他无论是否满誉加身,都心系家乡,德被桑梓。其目的是为了体现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及“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