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国家,必先了解此国的人。在本书中,你将一览中国历史长河,认识曾在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科技和政治等领域留下深深烙印的88位重要人物。 To understand a country is to understand its people. In this book, we will take you on a tour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to recall the life stories of 88 important figures who left their personal marks in philosophy, art and literature, reli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赵彦春译的《道德经英译(汉英对照)(精)/赵彦春国学经典英译系列》八十一章构成,每一节后附上所涉及的人名、地名、物名的英文注解。此译紧扣原文,遵循趋同原则,直译尽其可能,意译按其所需;如无必要,绝不变
Calligraphy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When the ancient Orientals carved the earliest abstract symbols on the walls of their cavehouses, and on animal bones and tortoise shells, their symbolic action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ndicated the beginning of the splendor of Chinese calligraphy.Why has Chinese calligraphy been able to survive several thousand years? How could it bee a rare art independent of its functions for writing and recording events? What kind of close relations has it developed with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value concepts and cultur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How can we enter into this mysterioulack-and-white world?
家具是人类生活的伴侣。中国家具是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风格特点,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关于中国家具的特点,相信每个喜爱中国家具的人在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代表作《事物掌故丛谈》,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及其历史演变,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掌故日历2019》以《事物掌故丛谈》为蓝本重新梳理,选取掌故精华,按365天日历编排并配图。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民俗漫画一日一赏”鉴赏组成。民俗掌故的由来,汲取民俗学家杨荫深初版于1945年的《事物掌故丛谈》。南京大家潘方尔所作的水墨漫画,圆软通透,酷肖丰子恺先生风致,笔底磨尽岁月的火气,一派澹澹清华,读者能够更形象地感受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另一部分是日历主体,包括日期、星期、农历、节气、节日、纪念日等,亦以潘方尔秦风汉韵、古朴雅拙的印章和铁画银钩、冠绝古今的书法呈现。真可谓:一日一民俗,一画一世界。书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获取一手数据。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调查范围包括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私塾书院等民间教育、社区博物馆等社会教育。选取有代表性案例对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梳理分析每一种教育形态的针对群体,目标、内容体系、途径和效果,来透视和展现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点和生长点。
《纸》配合“纸文化”系列展览,分纸源、字纸、纸工、纸韵四个部分,全面地介绍了纸文化系列展览的内容。 以展出文物为中心,作重点细读。展现了一张纸所能承载的传统,所能成就的创意。
旗袍,有着高挺有型的立领和斜开的门襟,讲究的盘扣将立领和门襟的两侧闭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精气神。旗袍,有着圆润柔和的轮廓和线条,将人体曲线的曼妙敲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既有浪漫的情致,又不失优雅端庄的气韵。行走间,轻盈摇曳的下摆,忽隐忽现的风情,赋予了旗袍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 旗袍独特的轮廓里,蕴藏着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传统服饰两股灵魂,传统中不失现代感的样式,浪漫中又平添端庄大气的风韵,是中国手工艺人智慧里最别致的灵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极为惊艳的一抹亮色,更是中西服饰文化融合的产物。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 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的一百篇掌故,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坛前辈百馀位,选配珍贵历史图片近三百幅。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重温历史的同时,力求开阔眼界、慰藉心灵。
文化遗产研究与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对于像我国这样历史悠久、文明多样、族群多元、生态多类的文化遗产,类型性的案例无疑具有相应的代表性。本书旨在以人类学田野作业为基本手段,对我国主要的、具有区域特点和族群特色的文明类型,包括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海洋文明以及混合文明进行抽样调研,共由六个案例构成,分别是: 案例一:"亚鲁王"传承:苗族口头与记忆遗产田野调查报告 案例二:成吉思汗祭典:蒙古族传统祭祀仪式调查报告 案例三:山海之间:福建海洋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报告 案例四:阿细祭火:西南山地族群遗产田野调查报告 案例五:热贡唐卡: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调查报告 案例六:万里茶道:文化线路遗产与文明交流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六个
采撷历代各种丛书及笔记中的茶事文献汇集成书,分为三辑,辑“专著”,辑入《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重要的茶学著作;第二辑“艺文”,收录历代文人饮茶、赞茶的辞赋、诗词、名句;第三辑“故事”,收录文人笔记中与茶事相关的史实、逸闻、典故。 取材广泛,资料完备,洋洋大观,堪为中国茶学研究者和茶文化爱好者的常备好书。
本书简介中国的节日。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的变迁,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一些重大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仍在民间广泛沿袭。中国的法定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中国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年节习俗丰富多彩,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维吾尔等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