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翻译认知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本书从认知神经的视角,对翻译研究领域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方向性”问题展开讨论。本书在梳理了方向性口笔译研究、双语加工机制及相关理论、翻译过程研究范式等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方向性对专业译员以及学生译员在不同难度的汉英、英汉视译过程中大脑认知加工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文献及理论展开讨论。本书书面语言为英语,编写体例为一般式(分章、节等)。本书适合从事翻译认知、认知神经、语言加工研究方向的教师、科研人员、硕博士以及对以上领域有兴趣爱好的读者使用。
本书以“克罗齐美学在中国”为核心,重点内容包括:1)克罗齐美学如何进入中国,其在中国的译前传播如何影响与促成了克罗齐美学文本汉译的发生;2)克罗齐美学中的具体概念在跨语际翻译中意义的增殖与缺省,以及如何影响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3)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不同接受者的理论建构中,发生了怎样的跨文化变形与异化。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彰显克罗齐美学在中国美学、文学批评以及书画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价值与影响;探讨克罗齐美学如何激活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被弱化的表现主义元素,并促使传统美学思想发生现代性的转化与更新;以及克罗齐美学思想本身在中国本土的增殖、发展和变异,从而凸显中西文化之间的深层冲突与融合,参照与互鉴,并以此反思当今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如何进行西方
本书为“语料库翻译学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成果,结项获评优秀。本书通过构建新型语料库,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分别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60年代、90年代三个时间段的文学翻译文本在语体、词汇和语法上的语言表征,并对英语源语文本、汉语翻译文本、汉语原创文本以及未受翻译影响的汉语原生态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进一步探究了翻译与原刨汉语语言发展间的关系。本书为翻译与目标语语言发展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适合各高等院校的语言学教师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学习使用。
本书专题研究英汉对比在翻译实践与评析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内容包括英汉对比与翻译关系密切的各个层面,具体有语言类型、语言组织、语义、语法、句法、语篇、语用、修辞、审美等。第1章讨论英汉对比在翻译实践中的六大重要主题,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英汉对比视角下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第2章讨论英汉对比在翻译评析中的六大主题,旨在从理论上揭示英汉语言的共性与差异,在应用上为英汉翻译实践和评析提供理论与应用基础。本书不仅对提高英汉翻译能力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对提高英汉互译理论、实践与评析能力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本书为“翻译MTI培训系列”之一,本书是为备考翻译硕士(MTI)的考生和各大高校就读MTI的研究生以及英语学习爱好者所编写的学习用书。目前全国有近两百所高校开设翻译硕士学位,每年有大量的考生要准备翻硕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翻译硕士英语”是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必考的综合英语测试考试,内容包括英语词汇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三个主要部分。本书的编写目的是提高读者英语的专业词汇量、高级阅读水平、高级写作水平,达到各大高校翻译硕士英语考试的要求。内容包含重点词汇、词汇选择题及精解、翻译硕士英语阅读技巧、阅读选择题及精解、翻译硕士英语写作技巧和英语写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