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学长笛(附光盘)》编著者朱骥、朱宇建。《轻轻松松学长笛(附光盘)》介绍一些必需的音乐常识和长笛演奏的基本方法,内容上力求让学生易懂易学。为了增加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在每一篇练习里都有简短的旋律和重奏,使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对音准、节奏的把握和对音乐的理解。书中还包含较完整的乐曲和重奏曲。书中所有练习均在三个升降号范同内。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审美把握世界的独特创造,是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戏曲艺术当然是表演的艺术,甚至是角儿和流派的艺术;但剧本乃一剧之本,戏曲编剧也是戏曲艺术之本书中的历史意义极其鲜明,她高度重视历史镜鉴的启迪,尤其是珍视发掘剧中蕴含的中华民族YOU秀的文化基因,彰显中华美学精神
巴伦博依姆,1942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成长于以色列。1991年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2年任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967年,巴伦博依姆加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同时也是巴黎乐团的音乐总监。 萨义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写有21部著作,包括《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和平进程的结束》,《权力、政治与文化》及《格格不入》等。
音乐,是一扇窗口,一扇认识世界、认识人的独特窗口。因为它不仅仅是“音高、音色、节奏、结构”。它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类生活的表达形式。音乐,是一种泉流,一种源出于人类心灵的泉流。人类归属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秉承不同的审美意识。因此音乐的脉脉泉流,必然飞溅起不同丰姿的浪花。希望您能从音乐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千世界的不同人群。希望您对于那千姿百态的特色音乐文化,多多少少能够产生聆听与踏勘的愿望。
《中国传统古筝曲集萃》是一本传统古筝曲精粹,收录传统古筝曲60余首,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编排的,囊括许多同一流派不同传人的同一首乐曲,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本书精选时下最热门的手机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经典任天堂游戏《超级玛丽》、《魂斗罗》和外动画片《》、《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聪明的一休》、《千与千寻》等青少年喜爱的游戏及动漫音乐改编成钢琴演奏版,并提供网络在线免费试听示范演奏。
本书介绍迪斯科这一音乐形式的历史变迁,阐述迪斯科的活力所在以及特定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大量资料和数据的研究阐释,读者可从中了解迪斯科舞蹈和音乐的短暂辉煌、迅速衰败以及通过怀旧方式复苏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不同阶层人士的反应,听众群的变化,销售量,收听率,各类相关的迪斯科和反迪斯科运动,投机方式,经营策略……当然还包括那些迪斯科夜空中最闪亮的艺术家和他(她)们的热门金曲。
《情景钢琴博览会》是一本唯美动听、极富音乐感染力的多维钢琴曲集。作品汇集了古典、现代、新纪元、经典影视及爵士摇滚等多种曲风,每首作品都各具特色,令人回味,展现了多维钢琴音乐的无限魅力。
《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北西南华东增补合卷》是“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的重点课题之一——“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的曲目、风格及传统研究”的第二单元(华东和华南地域)部分研究成果,研究的重点范围是“近信仰”仪式行为中的音声行为。本书对一些保存较完整的民间信仰体系之仪式音乐传统进行实地考查,记录仪式实况的完整现场录音、录像及摄影,并搜集有关的文字及口述数据;将这些仪式音乐传统,包括仪式音乐在信仰体系内的运用场合、功能、习惯、曲目、传承和传播方式、乐师与仪式人员等,作系统性整理及汇编;从仪式音声的生态环境切人(即其信仰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研究仪式音声与信仰、仪式演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辨别出其地域性文化特征及跨地域性文化元素。
继《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一书作系列的出版.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颇受大众读者的好评及欣赏.《西方音乐名家与基督教》一书以西方音乐断代史的年代排列, 除介绍作家的简略生平外, 将一些重众作品加以分析与评论. 再者,此书尽量加上中国的诗词来申述其内容, 并且揉合基督教的信仰来阐释作曲家的心路历程. 两位作者集合外的思路和学养,发挥共同创作的功能. 读者群为中/大学生, 父母, 基督徒, 音乐爱好者, 教师, 文化工作者, 广播员等。
音乐美学近20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书汇集29篇由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及研究生所写的论文,时间跨度近20余年,内容既涉及音乐的存在方式、本质与功能、音乐内容与形式这样一些音乐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涉及了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等音乐实践领域中的基础理论问题,中、西方音乐审美现象的研究,还包含了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史的重要人物与著作的研究,涵盖了音乐美学的各个领域,既是20年来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缩影,又是学习与研究音乐美学的文献。
《多声部合唱训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教材》以合唱基础训练与多声部整体视唱训练为主,将合唱声音训练中气息、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内容融入多声部整体视唱当中。每个声部既要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进行视唱,又要照顾到与其他声部在音准、节奏、力度、速度、表情等方面的配合,以求协调、均衡地呈现合唱音响。因此,《多声部合唱训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教材》以提高学习者歌唱技能、训练其多声部节奏感、培养其多声部整体视唱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在参照外诸多教材的基础上,《多声部合唱训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教材》选编了风格多样的主调合唱与复调合唱作品,体裁包括经文歌、牧歌、众赞歌、赞美诗、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多声部视唱练习曲等,力图通过由简到繁地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展开合
张智斌教授对陕北民歌怀有虔诚之心,对陕北人民心怀敬重之意。《陕北民歌通论》是他在陕北民歌演唱与教学实践中,经过内心体悟与反复思考而形成的理性总结。该著作深入而系统地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人文内涵、审美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它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系统地领略陕北民歌的精髓与魅力,加深对陕北民歌的理解和洞悉,对促进陕北民歌文化“香火”的代代相传也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极有利于陕北民歌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
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 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1839年3月21日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一个地主家庭,5岁时随母亲学习钢琴,10岁时去彼得堡继续学习钢琴,13岁时进入禁卫军士官学校,同年出版他的首作品,毕业后在军队任军官。1857年结识居伊、巴拉基列夫,受他们的影响,参加"强力集团"的活动。1859年辞退军职。献身音乐。后由于生计所迫又在政府机关任职。他在世时作品不被人理解,生活穷潦倒、心情郁闷,于是沉迷于酒精和麻醉品,1881年3月28日去世。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是歌剧《鲍里斯o戈杜诺夫》、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管弦乐《荒山之夜》、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等。
拉赫玛尼诺夫,年1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亚历山大.史克里亚宾和1873年4月1日出生于诺夫果罗德附近奥乃基的瑟基.拉克曼尼诺夫.拉赫玛尼诺夫,俄国作曲家、钢琴家。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父为地主,家庭富有。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1893年为悼念柴科夫斯基去世,创作钢琴三重奏曲《回忆的艺术家》。因其《交响曲》被抨击:“不成功之作品"导致数年抑郁卧病。后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获得成功,成为世界性作曲家。1909年初次访美,留下良好印象,其后数度赴美献艺,均获成功。1917年俄国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瑞士,于1918年定居美国,从事创作与钢琴演奏活动,作品有《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与《第
《爵士钢琴入门——布鲁斯篇》是作者关于爵士乐的系列启蒙教材之一,这套启蒙教材由本书和已经出版的和声篇、即将出版的Walking Bass篇(流动低音)、即兴弹奏篇、实际应用篇五大部分组成。 同为爵士乐系列,本书与其他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不同特点,其中和声篇的重点在于爵士和声,是一本将爵士和声运用到实际作品的教科书;布鲁斯篇的切入点则是音阶,是独具特色的布鲁斯大小调音阶的介绍及其应用。 由于本书是爵士钢琴入门系列教材之一,故只解决如何弹奏爵士乐中布鲁斯大小调音阶及应用的问题,关于爵士乐的其他问题可以参见同系列的其他教材。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也分为四个乐章: 乐章:“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 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第二乐章:“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第三乐章:“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
从19世纪浪漫主义的角度来说,贝多芬的交响曲看似是精心构思出的一个系列,它们惟一的共同特点似乎就是它们展现自己的表现力时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恰恰强调了这些交响曲在创作目的性方面的基本统一。贝多芬的继承者们自然会体验到这种难以抵挡的、被提到崭新高度上的表现力,并且将其视作“不朽的九部交响曲”的主要成就,而这种强烈的感情正是浪漫主义情调的试金石,因为在浪漫主义情调中,音乐交流被视为创作者个人经历的一种功能性延伸。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关注焦点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贝多芬这九部交响曲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它们在表现意图和情调方面的丰富多样性,以及表达这些价值时具体音效的丰富多样性。《田园交响曲》也许比贝多芬的任何其他交响曲更加明显地显示:贝多芬不是抽象或理想化交响语言的构建者,而是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