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三联将陆续出推出梁思成作品的新版图书。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在梁思成于1931年加入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之前,中国古建筑研究这一领域一直为日本和西方的学者所 垄断 ,梁思成在学术领域奋起直追,1932年到1941年,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总计调查了190个县市;1937年以前详细测绘的古建筑有206组建筑物2738座,西南地区的调查工作未做统计。这些抢救下来的调查成果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宝贵资料,是前辈学者为中国文化的存续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收入的调查报告,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到《广西容县真武阁的 杠杆结构 》,共计十五篇,其中《西南建筑图说》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 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最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最后以 人畜无害 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作为不断进化的超级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这是一本生动介绍西方建筑艺术语言的书籍。本书从建筑的原始美谈起,沿建筑艺术创作的发展主线,逐一介绍各个典型时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式所形成的建筑语言。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语言以及建筑语言进入白话时代等十章,清晰明了地用插图和文字形象介绍了西方建筑语言的构成规律。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逐一列举了各时期建筑语言的特色及演变、典型建筑、代表性人物及作品,集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可使读者系统了解西方建筑语言,也可使读者领悟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建筑所包含的 和谐、数量、秩序 。
在目前市场竞争加剧和转型升级压力的双重挑战之下,同时伴随着项目的规模扩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全过程工程咨询应运而生。其既是市场环境变化的外部要求,也是工程计价内在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不是各专项咨询业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致力于为建设工程各方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以最大化发挥投资效用,确保管理效率。 本书中的案例展现了业内优秀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宝贵经验与创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致力于为客户和各方干系人交付咨询服务价值 全过程工程咨询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一个用管理提升价值的过程,既要关注咨询服务的目标控制,也要注重咨询服务的价值交付。增强客户体验,协助投资方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是咨询企业开展全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大量古代建筑相关术语的演变比较复杂,人们往往容易觉得深奥难懂或茫然。因此《营造法式》即用了三卷篇幅对术语加以解释。由此可见建筑名词术语的解释与考订,在中国古代营造技术与艺术方面的重要性。 本书以宋《营造法式》的释义条目为逻辑顺序,对唐宋古代建筑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和系统解析,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一般、房屋基础、平面剖面体系、梁柱体系、斗栱体系、屋顶营造、装饰装修等版块收录324个词条,配合450余幅适当的图片详解术语起源、演变、含义等要点。 本书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辞解 中的一本,内容全面,释义详实,用典**,深入浅出,图照丰富,是广大读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本手册第五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颁布的《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 2021、《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2017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钢结构工程的实践,对原手册内容作了很多增、删、插、换、改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使用更为方便。 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基本特性;钢结构的连接材料及设计指标;钢结构的连接;平面桁架屋盖结构的节点设计、钢管桁架结构的焊接节点设计;空间网架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门式刚架结构连接节点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预应力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钢结构连接节点的焊缝和高强度螺栓施工检测及验收与加固;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计算用表。重点仍为多、高层钢结构连接节点、连接方法以及焊接、高强度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混合连接为主。内容侧重以构造规定、构造图例、计算例题
本书以隽永的文字和精美绝伦的图片带我们巡视世界上23所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德国维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意大利梵蒂冈图书馆,法国马扎林图书馆,瑞士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捷克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这些或国立、或私立,或学术性、或宗教性的图书馆,无一例外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重大文化功能的建筑瑰宝。 本书是对人类文明体系中具有卓越地位的图书馆文化的礼赞,它生动地描述了欧美众多著名图书馆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它们是如何为著名的知识人以及普通大众服务的;尤为难得的是,还传递出了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西方文化细节,如图书馆与贵族文化、僧侣文化的关系,图书馆的 普遍主义 文化使命,名人藏品的*后归属,图书的阅
本书在中国地方城市规划体系与传统中考察清代台湾省城市,发现它们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中的独特价值,探寻它们对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 守制 与 应变 。 台湾及澎湖列岛,自汉代已纳入全国行政体系,在元明已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在清代更是进行了大规模人居开发和城市建设,最终建置为清代中国第20个行省。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二百余年间,台湾及澎湖列岛上陆续规划建设起16座府、州、县、厅城市。这些城市的选址规划完全由大陆渡台官员和技术人员主持,遵循当时地方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制度和理论方法。其中,台中省城是清代中国最后一座全新选址创建的省城,也是唯一一座按照 省城理想 而规划建设的城市。上述16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展现出清代边疆人居开发的真实历程,展现出地方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规制与方法,展现出
本书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理念,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包括巴黎、柏林、巴塞罗那、哥本哈根在内的十余个欧洲主要城市的几十个城市更新实践项目,涵盖建筑改造、旧城更新、城市转型等多个领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欧洲城市如何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城市功能进行更新等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案例对其他大城市的改造将会起到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使城市能够把自己的发展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的城市发展框架,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未来。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贵州古建筑地图》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贵州省9个市州的209处古代建筑,主要为目前保存完好、文化和营造参考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并对贵州省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进行了列表汇总。书中通过作者近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聚居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本书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调研和翔实的数据梳理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支撑,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模式、路径及绩效评价体系,以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为例,阐释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建构;下篇以地域为单位阐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与路径。 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人员、村落保护研究从业人员、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关心热爱村落保护发展的社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一书由武汉大学档案馆组织编写,武汉出版社于2023年8月完成出版。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 珞珈建校 主要记述了国立武汉大学自1928年起在武昌珞珈山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新校舍建设的历史进程,下篇 黉宫胜景 则对武汉大学在20世纪30-50年代陆续建成的诸多早期历史建筑逐一予以详细介绍。本书主要依据武汉大学档案馆馆藏的各类历史档案、建筑图纸、报刊资料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基本史料,力图对上述校园历史建筑进行一番较为权威、可信和详细的考述,呈现出这些优秀历史建筑的初始风貌及其饱经岁月沧桑的变迁历程。
威廉J R 柯蒂斯的这本著作《勒 柯布西耶:理念与形式》(原著第二版)从他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开始,探索了他的一生,详细展示了勒 柯布西耶对于建筑坚韧追求的过程,阐述了柯布在创作其建筑作品时所处的境遇和意图,并介绍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与意象。 故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瑞士,年轻的夏尔 爱德华 让纳雷(勒 柯布西耶的原名)出生并成长于制表中心的小镇拉绍德封,早年由他的老师夏尔 莱普拉特尼耶,他接触了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一些影响,他的*次建筑实践是一个结合基本形状的追求和沉浸于 杉树的民间传说 的地域主义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19世纪成形的小镇里对迅速消失的农民价值的怀旧。让纳雷出生时间足够晚,使他能够越过浪漫主义的迷雾,去回顾当时的 山地 根源。 之后,随着让纳雷到土耳其、希腊以及意
本书首先在前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营造法式》彩画原文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校勘和标点,并补充了图样版本比较、体例格式的分析。其次,对《营造法式》中与彩画相关的百余条术语进行了深入解读。后,作出56幅彩色及线描图解,在视觉上还原彩画的历史图景。本书还对《营造法式》反映出的装饰概念、彩画的设计法则、历史的独特性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归纳出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中的大壮、适中、和谐三项总体原则,提取出5个蕴涵重要设计原则的概念: 鲜丽 色彩原则; 圜和 造型原则; 匀 宜 分明 构图原则。分别从时代和地域两个维度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这些原则在彩画、装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营造法式》为参照,对同时期的两组典型建筑装饰实例之形式特征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书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 道 与 术 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
《秦佑国建筑文集》收录秦佑国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至2015年以来所著学术文章、著作序言、讲话、访谈等53篇,类及建筑声学、建筑技术、建筑教育、建筑历史等诸多领域,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篇为建筑教育与学科建设;第二篇为建筑专项技术研究;第三篇为建筑与社会、文化。从来源来看,书中文章包括秦先生生前已整理好的48篇文章,以及参与《秦佑国建筑文集》出版工作的秦先生学生们选择收录的5篇文章。从内容来看,其中35篇正式发表过,18篇从未发表。《秦佑国建筑文集》不仅汇集了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学研究成果,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纪之交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读者对象为建筑及相关专业学者、教育研究者及大中专院校师生。
作者自1982年起,先后在建设部设计局、建设部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两项*博士点基金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在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下,经长期专题研究积累,于2000年完成《中国现代建筑史》专项学术著作,2002年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2015年完成进一步修订,并补充了进入新世纪后约十年的资料,完成新一版。 作者把中国现代建筑的起点提前到1920年代之末,把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建筑史贯通起来,以1949年以后的建筑发展为重点,一直叙述到新世纪的个十年。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正式发表的文献,以再现真实历史为主线,对于半个多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和建筑人物进行了论述,特别注重对建筑作品的介绍,有的并附有多幅图片。作者访问过大量的建筑师,并现
本书首先阐述了古代琉璃和琉璃釉的区别,对琉璃釉制品进行了分类,并概述了建筑类琉璃构件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对官式琉璃构件与官式建筑之间的关系、构件的形成和特点、生产地点的变迁和烧造匠人等进行了梳理和考证,简述了烧造过程和施工过程;最后用拓片的形式总结了清代典型的龙纹滴水、勾头和明清时期的印章款识。本书用图片的直观形式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建筑琉璃构件的各个方面,详细解说了建筑琉璃构件的使用位置、年代判断及演变过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可为文博考古单位的研究人员和古建筑修缮单位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古建筑爱好者快速了解建筑类琉璃构件的名称、年代和特点。
本书编著者们将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规划干预的城市项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现代化城市所普遍面临的新挑战。《日常城市主义》英文版于1999年首次出版,在业界获得巨大的反响和广泛共鸣,成为城市与现实生活中的经典之作。道格●凯尔博(Doug Kelbaugh)将 日常都市主义 视为当代城市主义的三大主流范式之一。在城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背景下,呼吁探索城市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必须响应日常生活和邻里的关注,并提供在城市社会和政治城市工作的分析和方法框架。日常都市主义提供了一个似乎出人意料,但又和大多数人有关的概念。提出关于日常生活概念,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其所映射的一套新的城市设计价值观。而当下我国面临着对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认知的缺失、建成环境成长机制的匮乏、管理尺度的重新界定等等均难以为现阶段规划管理和实践活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