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建筑、文学、书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观赏园林,还是修建园林,只有了解园林艺术本身的丰富性,才能得其真趣,体会园林之妙。 园林大家陈从周一生著述甚丰,本书以“中国园林”为主题,撷取代表性篇目,跟随大师的诗意文字,探究中国园林到底美在何处。“说园”部分,概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造园角度详谈园林的立意、构景、山水关系、树木栽植、建筑物营造等技法,及其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见解精辟、独到。“游园”部分,则从赏园、品园角度分篇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园,如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及北京颐和园等,深度解析各自风格、景观及造园历史。书中配有数十幅园林摄影图,图文映照,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园林美景。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建筑、文学、书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观赏园林,还是修建园林,只有了解园林艺术本身的丰富性,才能得其真趣,体会园林之妙。 园林大家陈从周一生著述甚丰,本书以“中国园林”为主题,撷取代表性篇目,跟随大师的诗意文字,探究中国园林到底美在何处。“说园”部分,概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造园角度详谈园林的立意、构景、山水关系、树木栽植、建筑物营造等技法,及其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见解精辟、独到。“游园”部分,则从赏园、品园角度分篇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园,如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及北京颐和园等,深度解析各自风格、景观及造园历史。书中配有数十幅园林摄影图,图文映照,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园林美景。
园林是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它是一方宜人环境,是一种精神向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艺术珍品,它被全世界公认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本书分为八讲,通过轻松诙谐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插图,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时代背景、园林简史和名园轶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老鸦柿作为盆景素材的新贵一族,相关的基础知识、养护技巧、制作要领等知识相对比较模糊。本书作者经多年摸索、学习、实践,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对老鸦柿的野生分布、园圃移栽、种植、养护、培育、繁殖、制作以及老鸦柿盆景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全方位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和观念观点,供广大盆友借鉴参考。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梓翁说园》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了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本书是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书中介绍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历史与风格特征,中国和欧洲园林的对比,以及欧洲园林和建筑的中国风设计。埃莉诺 凡 埃德伯格将中国对欧洲园林建筑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异国风格、怪诞风格和模仿风格。书中还有大量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园林风格的图片,实物所存无几,弥足珍贵。
中国园林美学史,是将“中国园林”物质建构诸如建筑、山水和动植物作为审美客体,将承载着各时代审美情感的帝王、贵族和文人作为园林审美主体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的历史。作为审美客体的“园林”,也可称之为古典园林,“古典”,指代表过去文化特色的一种正统和典范。本书首先廓清了“园林”“中国园林”及“园林美学”的概念,再审视中国园林美学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纵向考察中国园林美学历史发展进程的几个阶段,全书图文并茂、论述翔实、体例完备,对于了解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嬗变有很大帮助。
建成景观具有一种视觉创造力。历史上的园林与景观是无穷的可能性与设计灵感的源泉。我们痴迷于探究自然元素如何在不同的时问和地点被重新组合,目标是形成一本纵览历史上著名景观的图解参考书,为读者获取丰富的景观设计知识提供有益的指导。 我们从设计者的角度回溯了景观发展的历程,借助设计语言,如草图、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和透视图等多种方式有效进行了形式与空间关系的沟通交流。为此,我们在书中增添了许多系列性的插图,以便帮助读者建立动态的空间体验。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人工设计的景观是一种文化产品,体现了在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它的设计者、所有者或者出资者的理想和价值观。研究景观历史能够激发当代设计师的灵感,帮助他们在目前社会环境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定位。设计师既可以摒弃
中国古代造园第一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更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中国园林艺术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51年才成立学科,汪菊渊先生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本书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为参考,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是系统、全面书写中国园林史之肇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为全书补充配图并作注,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华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期。此期不但在皇家园林之外,出现了士人园林、佛寺园林等新园林类型,还在园林本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由秦汉时期的侧重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转向魏晋时代的作为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居所。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审美为主题、以寄情赏心为旨归的独特精神气质和艺术风貌,由此逐渐显化和确立。《魏晋南北朝园林史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论丛·天津大学社会科学文库》系统梳理此期园林发生转折性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同时参照后世相关实物形象资料,整理相关园林史料,分析魏晋和归纳南北朝园林在基本类型、整体面貌、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创作艺术等方面的特征和创新性成就。
一栋看似普通的建筑,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采访者们以一栋大楼为纽带,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在大楼的住户、对大楼的管理者、对大楼所在区域的总规划师进行访谈,揭开建筑内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记忆。
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讲述,配以生动的图片,向读者介绍规模庞大的历史建筑群的丰富内容。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及中岳庙8处11项共367座建筑。并回答了“天地之中”这一核心,指的到底是什么?有何魔力能将这彼此各异的文化遗产聚集于此?读懂了“天地之中”,读懂的也许不仅是这建筑群,不仅是嵩山,更能从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
本书详细论述了福建、台湾私家园林的历史发展,勾勒出沿海地区的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及闽西、中国台湾的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从亭台楼阁、山水花木等方面论述了闽台私家园林的特征与艺术成就,并选取保存至今的、有代表性的30个园林实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描述与分析。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的学术专著,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官式”建筑各部分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的注释,以及标示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的图版和实物照片,并附有作者根据民间工匠秘本而编订的《营造算例》等。《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阅读。
我们研究古建筑,首先应当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建筑的不同构造,了解每种构造都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它们在整体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基本形式、基本框架结构、建筑构架组合方式、营造技术、各种古建筑的起源、主体建筑的工艺和技术,在建造房屋时选择自然环境及严格的建筑格局、建筑法规,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适用于建筑专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研究人员。
北京紫禁城故宫不仅是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的帝皇宫殿建筑群。它位于北京这一著名世界古都78公里的中轴线中心显要的地位,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而早已被列入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批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关于研究和介绍故宫的大块文章,宏篇巨著已有不少,各擅所长,各抒所见。然而,像《大紫禁城一王者的轴线》这本从历史文化和建筑的轴线,用建筑图解的语言,以图叙说,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解读紫禁城故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书,尚付阙如。可称得上是别开生面的创作。以图画形象的笔法来研究和叙说建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我十分喜欢和赞赏。
《武汉近代饭店宾馆交通建筑(第2版)/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作为整套丛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城市生活建筑与城市发展密切的联系,展现了近代武汉城市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景观。汉口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在中地城市中开埠较早,其近代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武汉近代饭店宾馆交通建筑(第2版)/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收集的大量的实地测绘数据,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主要介绍了汉口的饭店、宾馆与交通建筑在开埠之后的发展,并对其艺术价值、建筑技术、风格特征以及建筑细部加以总结与思考,表达了武汉城市建筑独特的审美风格,希望借此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中国古建筑文化和技艺历史悠长,雕梁画栋、砖雕石刻、装饰户牖,无不巧夺天工,此为 筑 ;中国园林更是将自然山水与生活完美融合,使人虽身居斗室,亦可尽享林泉花木、亭台池馆之胜,此为 苑 。一筑一苑,沉淀着中国人细致精湛的技艺与天人合一的智慧。 筑苑理事会凝聚着业界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的智慧与力量,着眼于园林古建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创新发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于2017年在青海西宁、2018年在湖南岳阳组织召开园林古建行业论坛。 《以心筑苑 人作天开 筑苑 园林古建高峰论坛年度报告(一)》一书汇集了2017年 融汇与生长 自然和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建筑与园林艺术 主题交流研讨会的精彩报告以及2018年 人居意境与美丽中国 园林古建高峰论坛征集的来自各界专家学者的论文。希望本文集能为青山绿水,为美好人居,为文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