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中国古典园林图像艺术》(全三卷)集文化性、艺术性、历史 性、研究性、资料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展现 我国古代园林图像艺术成就的系列专著。全书深入发掘、整理了 中华古代园林图像遗产,从图像的视角来阐述中国优秀古典园林 的景观艺术特征,打破了以往中国园林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 络、以园林风格变化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梳理古代园林图 像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甄别图像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分类模 式,以图像所表达的园林内容和性质为主线展开阐述。全书分为 “皇家园林图像卷”、“风景名胜图像卷”和“私家、寺观园林图像卷” 三卷,各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 1200 余幅中国古代园林图 像的绘制内容、风格手法、媒介材料,并重点阐释、探讨图像中 所呈现的园林营造背景、空间格局,以及建筑、装饰、植被和
本书以中国传统儒、道、禅等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盆景美学命题的形式,以内在相连的逻辑结构,试图构建盆景美学的基本架构。其中阐发的部分盆景美学命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者新意,如“盆景的空寂之美”“盆景的禅意及禅意表现”“‘比德’的美学意蕴及在盆景艺术上的应用”“禅宗自然的心相化及于盆景艺术之意义”“般若观照与盆景艺术的审美体验”“盆景美的阐释”等,这些盆景美学命题,不仅涉及盆景美学认识论、审美方法论、审美创造论,而且涉及盆景美的本质、盆景美的鉴赏等一系列盆景美学问题。本书对这些以前未曾或者说很少从理论层面论及的盆景美学问题都进行了系统阐发。
解说员、访客和解说方案三者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解说活动串联在一起的。解说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不同的季节、天气和场地条件,不同的访客类型和参访目的,甚至不同的解说员组合,都会赋予解说现场不同的使命、挑战和结果。本书结合解说员实际使用场景的需求,共制定了5个主题自然体验路线人员解说方案和2个通用型人员解说方案,可供解说员在不同场景下使用,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与组合方案内容。照片、模型、实物等辅助道具的使用或者别出心裁的活动设计,可以让解说员的解说更加生动、有趣和吸引人;拓展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融入解说当中;当然,最重要的是解说员对解说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热爱可以让你在这份工作中不断成长,在一次次的活动历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解说风格。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为系列丛书,记载今日中国观赏植物研究与历史以及相关的人物与机构,其宗旨是总结中国观赏植物资源及其现状,弘扬园林之母对世界植物学、乃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贡献。全书拟分卷出版。本书为第四卷,共9章:第1章,中国柏科金柏属、翠柏属、崖柏属和侧柏属;第2章,中国蜡梅科;第3章,中国蔷薇科枸子属;第4章,中国蔷薇科苹果属;第5章,秋海棠属:回顾与展望;第6章,中国旌节花科;第7章,无患子科金钱槭属;第8章,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与中国植物学的历史渊源;第9章,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发展概述(1986-2023)。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为系列丛书,记载今日中国观赏植物研究与历史以及相关的人物与机构,其宗旨是总结中国观赏植物资源及其现状,弘扬园林之母对世界植物学、乃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贡献。全书拟分卷出版。本书为第三卷,共8章:第1章,中国松科油杉属;第2章,中国松科云杉属;第3章,中国姜科象牙参属;第4章,蔷薇科蔷薇属;第5章,陈俊愉院士;第6章,国家植物园(北园);第7章,丽江高山植物园的发展史;第8章,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创建与发展。
明末名士文震亨,其燕闲清居,簪缨世族,却淡看身外余物。凡《长物志》十二卷,举丹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崇尚清雅,遵法自然,借品鉴长物而标举人格,成为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生活”。其格心与成物,雅人之致,旷士之怀,均施以巧思,令人神往。今配图解说,介绍园林建筑与陈设器物,而晚明景象的广阔天地,又跃然纸上。
《蓟县独乐寺山门/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丛书》是对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这一中国现存古老的寺门进行了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介绍,基于综合各种技术手段的测绘调查,涵盖建筑结构、装饰、塑像、壁画、彩画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以及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将从古桥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古桥基本建筑类型及艺术赏鉴、特定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桥梁精神、影视作品及古代文学经典中桥梁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历史古桥从实体建筑通往诗化意象的嬗变轨迹等诸多方面,试图全面而立体地呈现桥梁之关与桥文化之美。
朱启钤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同时又是早期的建筑历史学家、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等都尊他为启蒙师。 本书收录朱先生有关建筑历史学的23篇论文,虽篇幅不长,但反映了朱启钤重视文献、倡导实地测绘,以西学的科学精神带动传统文化、科技史研究的远见卓识,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历史文献价值。 本书附20篇后人对朱启钤先生的纪念和学术思想研究文章,具有史料钩沉、学术史总结与展望意义。
这是一本砖瓦行业重要的、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图书,也是集考古、科研、收藏、欣赏于一体的中国砖瓦行业的大型图书。湛轩业、傅善忠、梁嘉琪三位作者用了近三年时间,走遍了黄河、长江、淮河若干考古遗址,访问了相关省份多名考古名家学者,查阅考证了大量史籍,追溯到了史前文化,在大量史迹资料和若干社科成果的基础上,以考古实物为依据编写而成。全书从采集的数千幅照片中精选出了500余幅实物图片,梳理出中华砖瓦史前文化、黄帝文明时期砖瓦雏形,夏商周三代砖瓦在形体、文化、工艺、技术等方面具有科学性、革命性的二次发明与创新;对秦汉唐宋乃至元明清两千多年的烧结砖瓦、砖雕、瓦器的发展脉络,施以浓墨重彩,首次在物质形态和文化的层面上,就砖瓦的发明意义、存在意义、社会历史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精湛的论述,填补了中华史学
本书对山西园林古建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对山西有代表性的衙署园林、寺庙园林、祠坛园林以及建筑技术的地方做法与特色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另外,本书大量的实测图记载了山西园林古建筑的真貌,其中不乏有作者及时抢救挖掘的珍贵材料,为一些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提供了依据。作者用自己的行动与成就,体现了一位学者对于岌岌可危的祖国建筑文化遗产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有如此精神值得我们高度肯定和赞扬。 本书的作者通晓中国古代建筑,又有一些园林古建筑设计实践经验,所以提出的一些针对古建筑设计的看法还是比较翔实的。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内容包括山西历史概览和山西园林古建筑春秋;下篇主要山西园林特色的论述,如山西的衙署园林、寺庙园林、祠坛园林等。另外还论述了山西园
《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是一部关于在1925~1975年之间曾为美国景观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些个人和公司发展历程的著作。在那个时期,美国兴起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景观设计体系,该设计体系将体现永恒价值观的社会思想与园林景观和花园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现代美学思想。在作者选取的研究对象中,既有未建成的设计方案,也有实际的花园作品,范围从小型的私家花园、到游戏场和公司总部花园。书中讨论的项目,既有现代景观中的经典作品,也有鲜为人知、但实际上却应该拥有同那些经典作品相同地位的作品。因此《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成为美国景观学在战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为争取行业地位和为追求现代审美理想所做出的文化贡献的一种记载——这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这些姊妹学科的历史、目标和
《拉萨藏传佛教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前半部分梳理了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从选址、布局、职能、类型、形制等多方面对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前弘期典型寺庙大昭寺和后弘期典型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的发展及特征。后半部分为拉萨地区重要寺庙调查实录,以照片、图纸和文字记录了拉萨地区范围内各教派寺庙共计48处。全书列举了大量的寺庙建筑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拉萨藏传佛教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让作者惴惴不安的是,本书当时仓促成篇,按照原打算,拟在初版后利用较长时间,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花三五年功夫修订原书。初步设想是将原书上、下编独立开来,形成《唐代园林述论》和《唐别业考》两部系列著作。但变化永远比计划快,此次因出版社规定修订时限,作者只能对原书的史料及文字误讹进行一些增删订正,另补充了相关的部分图版,但基本观点和结构一仍其旧,系统全面的研究只能留俟将来。 此次修订,作者将近年来寓目的园林史和隋唐文史研究新成果尽量吸收进去,并且做了标注,以继古人“言必称先,不敢掠美”之例。惟一遗憾的是,作者曾从台北《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索引中查到侯迺慧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以全唐诗文呈现为主》,台大教授萧丽华博士屡与津梁,将作者介绍给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