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 寸草有致,片石生情 ,虽 半亩方塘 ,却追求 天光云影 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艺圃园内一亩方塘,山水相宜,园境清旷简炼,方寸间意味无穷,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三代园林主人的人格魅力,是艺圃独具的人文价值;环秀山庄的大假山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巅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谈园录》是中国园林学大师陈从周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了他多年对园林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本书从园林的静观与动观、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多方面,全面剖析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艺术手法与美学追求。陈从周先生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园林名画,将园林的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轻松领略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同时,书中还关注现代园林发展,对园林保护、修复及设计等提出宝贵建议,强调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谈园录》不仅是园林爱好者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佳作,也为园林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灵感,堪称园林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本书是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书中介绍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历史与风格特征,中国和欧洲园林的对比,以及欧洲园林和建筑的中国风设计。埃莉诺 凡 埃德伯格将中国对欧洲园林建筑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异国风格、怪诞风格和模仿风格。书中还有大量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园林风格的图片,实物所存无几,弥足珍贵。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第一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是“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丛书”中的一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之后,我国启动建设的第五个国家文化公园。本书作者李后强博士生长于长江流域,为自己是“长江人”而自豪,著有《长江学》,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战略前期参与者和推动者。全书共约100篇小文,每篇千字左右,随文配图,轻松易读;以设问为题,按照内容属性分类,便于读者查阅;所提问题均为读者关切的内容,同时观照了近期新的研究动向与公园的阶段性建设成果,例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什么?”“几个国家文化公园之间有怎样的‘个性’差异?”“我们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什么关系?”“长江两岸的古都有哪些?专享的跨江古都是哪座城市?”“长江流域为什么要实行‘十年禁渔’?”“川藏铁路为什么被称为‘历
本书是“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丛书”中的一册,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切入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呈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文化内涵,突出其重点建设段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文化公园这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书共约100篇小文,分序篇、历史文明篇、文化艺术篇、科学技术篇、绿色生态篇、时代精神篇五个篇章,既有大运河知识的介绍、大运河申遗的过程,又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动态,更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内容、政策、各地建设的进展情况等近期新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大运河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小百科,并设计了“延伸阅读”“名词索引”等辅助板块,兼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水仙花已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并被人们普遍尊称为"凌波仙子"。水仙花叶色清秀,花朵芳香素雅,每当寒冬到来,很多老百姓喜欢在居室摆放着水仙,人民大会堂外宾接待厅同样也摆放着水仙。因为它可使满屋香气四溢,春意盎然。
建成景观具有一种视觉创造力。历史上的园林与景观是无穷的可能性与设计灵感的源泉。我们痴迷于探究自然元素如何在不同的时问和地点被重新组合,目标是形成一本纵览历史上著名景观的图解参考书,为读者获取丰富的景观设计知识提供有益的指导。 我们从设计者的角度回溯了景观发展的历程,借助设计语言,如草图、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和透视图等多种方式有效进行了形式与空间关系的沟通交流。为此,我们在书中增添了许多系列性的插图,以便帮助读者建立动态的空间体验。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人工设计的景观是一种文化产品,体现了在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它的设计者、所有者或者出资者的理想和价值观。研究景观历史能够激发当代设计师的灵感,帮助他们在目前社会环境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定位。设计师既可以摒弃
目前,园林的发展已不再是简单的栽花、铺草、种树等一些小的绿化工程,而是集合了建筑、掇山、理水、铺地、绿化、景观照明等多项建设工程内涵的大型综合性的园林建设工程。完成这类建设工程往往需要多个子项目、多个工种的协同配合,较长的建设工期才能完成建设项目。因而建设工程中的各种技术规范、规章制度等均在园林建设施工过程中加以运用,园林绿化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而又极有发展前景、充满生机的产业。但是,尽管园林建设意义重大,园林建设事业与其他新兴事业一样,有许多做法尚不规范,迄今为止在我国园林专业、景观工程专业的大学教育中还没有一部全面讲述园林建设工程总论的教材或专著。为了系统地在这类专业的课堂上给同学们全面介绍园林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概预算、施工工程的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
《中国园林博物馆学刊》是中国园林博物馆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园林与博物馆理论研究、园林历史、园林技艺、园林文化、藏品研究、展览陈列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专题综述等内容。
贾志国主编的《园林绿化苗木栽培与养护》从园林绿化苗木栽培苗圃地的建立、苗木的繁殖、修剪、水肥管理,苗木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园林绿化苗木的栽培技术要点。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大树移植工程的工作要领。各论部分,依据我国的地理气候特征,本书抢先发售将园林绿化苗木大致分为了三大类,寒温带园林植物、暖温带园林植物和亚热带热带园林植物。各区列举了几种代表性的园林植物,为园林工作者提供参考。
《林木嫁接技术图解》常见林木嫁接技术部分从嫁接的品种选择、砧木的选择、接穗的选择和贮藏、嫁接技术的采用、嫁接时期等方面阐述目前常见果树、观赏花木的嫁接技术。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就能够掌握林木的嫁接技术和方法,经过不断的尝试,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各种嫁接技术和方法,嫁接成活率也会很高。
张小红编著的《图说常见绿化树种育苗技术》共分六章。靠前章介绍了绿化树种的常规育苗方法,包括苗圃的建立、播种育苗、嫁接育苗、扦插育苗、分株育苗、压条育苗及育苗的新技术。第二章介绍苗木的移植、整形修剪、苗圃的管理,其中以图解的形式详细介绍常见树形的整形过程,指导苗圃中的大苗培育。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苗木出圃的规格、苗木的挖掘、包装、运输。第四、五、六章介绍65种常见绿化树种的繁殖,落叶树种36种(乔木20种、灌木16种),常绿树种22种(乔木11种,灌木11种),藤本树种7种。书中应用大量图片,重点讲解树木的嫁接、扦插等育苗方法,苗木整形修剪、苗木起挖、包装技术等,图文并茂,直观、实用,可以为园林工作者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南。
霍文娟编著的《家庭水培花卉养护》讲述了:水培花卉作为一种环保型的养花方式,与传统的土培花卉相比,具有精巧美观、多姿多彩、清洁环保、养护简单、清新别致、生长快等特点,是未来植物栽培技术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水培花卉生长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没有泥土,不施传统的肥料,避免了传统施肥技术由于肥料挥发产生的异味,不会滋生病毒、细菌、蚊虫,更无异味,使整个空间空气更清新。 传统盆栽花卉只能欣赏花卉的地上部分,即茎、叶、花、果等,水培花卉因生长在清澈透明的水中,不仅能欣赏花、叶,还可以欣赏到平时不常看到的根系生长的过程和它们千姿百态的美。如果实现花鱼共养的立体种植,上面红花绿叶,下面须根飘洒,水中鱼儿畅游,将别有一番乐趣。 《家庭水培花卉养护》详尽介绍了适合家庭栽培养护的花卉的水培制作和养
本书作者以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地图及《上海市地名志》、各区地名志为史学文本,以沪上建筑专家(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民居建筑专著为学术文本,历经6年走访了400多条石库门里弄。根据建造时间为序,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特色和分布区域的特点,遴选出40个代表性里弄用摄影的方式讲述,并利用手绘图解石库门里弄中的拥有特色的木门、石料门框、门楣装饰、门楣横批、外墙、天井等20多个重点部位。希望能起到向海内外读者推介上海民居建筑文化的作用。
本书从影响城市园林树种生长的环境条件入手,分析了园林树木所处的城市环境特点对不同类型园林树木树种的配置性要求。在各论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行道树、景观树、花灌木、地被树、立体绿化树、防护林带树,以及芳香树、色叶树、棕竹类树种等的代表性品种,列举了它们的特点、习性、园林特点等,为园林设计人员、园林绿化技术人员、公园造景技术人员等参考。
本书将内容分为新手与高手必懂,帮助读者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点,快速提升从业技能。本书共分为五章,内容包括:园路、园桥、广场、铺装工程基础知识,园路工程,园桥工程,广场工程与综合实例。本书内容通俗易懂,与园路、园桥、广场工程的实践以及技能鉴定相结合,将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与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融合,培养读者对园路、园桥、广场工程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可供从事园路、园桥、广场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园林景观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