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总图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三维形式呈现总图,将总图划分为多个单元模型,通过三维软件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与展示。再通过三个案例向读者介绍BIM技术及Civil 3D在总图三维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三维总图设计的详细设计流程。本书章讲解三维总图设计的概述、类型划分以及三维总图常用软件Civil 3D的概述;第2章讲解各设计阶段三维总图设计;第3章讲解三维总图设计中的模型单元;第4章讲解三维总图设计的实现路径;第5章对方案设计阶段三维总图设计案例进行讲解;第6章对初步设计阶段三维总图设计案例进行讲解;第7章对施工图阶段三维总图设计案例进行讲解。 本书不仅适用于总图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以作为高校教材使用,还可以指导实际项目,为总图设计及其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便利。
本书是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诗人简?万普勒(JaWampler)为青年建筑师而作的自述性专著,并由阿尔多?凡?艾克、槙文彦等建筑大师作序。作者通过回忆成长经历、解析设计作品、辑录教学实录与诗作,分享了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的经验与感悟,并由此阐述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建筑理念和观点,旨在帮助年轻的从业者策划、开启他们的建筑生涯。
《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日本新建筑 中文版22)》主要内容包括:东京农业大学学术中心、国士馆大学世田谷校区枫叶世纪馆、东京大学(驹场|校区)21KOMCEEEast、东京大学安田讲堂改建项目、千叶大学亥鼻校友会馆、特辑: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江之岛 湘南港帆船屋、千叶大学亥鼻纪念讲堂改建、日本桥DIABUILDING、冰见市政府办公楼、八宝山雪室,等。
本书主要依据建筑相关专业的制图规范编写,共21章。首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行业的基本制图要求、绘图基础、相关专业的常用图例和制图规定。接着,在识图部分,本书全面介绍了识读本专业施工图的原则、顺序、方法和识图的主要内容。然后,本书在识读应用部分列举了大量各专业的实际图纸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具体的识读说明。,本书用一个整套施工图纸作为案例,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识读和解读。 本书内容涵盖建筑行业的建筑设计、结构、装饰、给水排水、电气、暖通等各个专业,可作为从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建筑设计、安装工程技术等方面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等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
目前,各行业时尚潮流之风不断吹送,室内设计的变化也越来越多。 在中国,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发展仅仅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有很多好的作品出来了,但是真正立足一个角度的作品却不是很多。 我们都知道,设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劳动,的设计师是城市人居、人文环境建筑的主力军,他们用智慧为人们的居家、环境进行“美容”,他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普通的钢筋混凝土,他们用灵巧的手勾勒出美丽的空间……然而,要想作品能真正立足于某个角度,在设计的深度方 面、成熱度方面都要下很大的工夫,而且,每个设计师的理解和对作品的把握也各不相同。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高文安先生曾说过:“室内设计师的水平太平均,作品也太相像,也沒有太个人思想与民族文化的。”或许这句话会引起许多设计师的不满。无可否认,就目前来讲,大江南北的大
医院建筑是当今具有变化和挑战的建筑类型之一,科技的进步、医学理念的更新、社会及人文都在改变着医院建筑,互联网时代催生着医院设计的迭代更新。 本书从工业革命对医院建筑形制、治疗方式及手段的影响和变化出发,提出医院设计已进入了4.0时代以及所面临的革新。新时代的医院设计应以适应现代生活为基点,回归其公共建筑属性,功能复合、城市回归是医院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从功能组成、模式、交通组织、人文品质等多方面,都需要打破固有的封闭思维,来进行开放性的再学习。
当代办公建筑的设计已开始摆脱以往封闭性的布局,结合城市肌理与区位特征,更多地将建筑的体量交错、空间开合同周边的环境要素紧密关联,增强其开放性、识别性、沟通性与渗透性。同时以空间的延展性刻意模糊城市公共空间与办公空间的界定,不仅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办公空间的封闭特征,更为城市日常生活状态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与城市其它功能复合发展、积极互动的趋势更加明显。 现代电子通讯技术使办公环境与生活环境双向互动,它使人们不再拘泥于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在任何条件许可的地方展开工作。这就促成了办公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共有化的新的空间模式,以适应办公空间的移动化和分散化的需求。 当代办公建筑的设计已开始了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向原有的历史遗存传达敬意,它着眼于更大范围的地域与历史脉络,不仅期望与地域
当一个10岁的小男孩见到由丹下健三设计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代木国家体育馆时,不禁被眼前的建筑所折服。也许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未来将成为2021年东京奥运会国立体育馆的建筑设计师。 这个小男孩就是隈研吾。 作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师,隈研吾在这本温馨的小书中,带领读者畅游那些对他影响颇深的东京建筑,其中包括由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的杰作。这些建筑,既是他事业理想的结晶,是他追梦路上的坐标,也是他对建筑初心不改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