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66个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医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疾病、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和耐药性检测、处置/治疗和临床沟通、微生物学管理六大部分。每部分提出专业问题若干,后给予问题的答案或思考,既有文献参考,也有业界规范,更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建议和经验。本书特别强调证据,无论是文献证据,还是实践证据,都符合国际主流观念,即循证医学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专业价值。
到2050年,多重耐药细菌每3秒就会杀死一个人。一个小小的擦伤或一个常规手术都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本书介绍了一种被遗忘了百年之久的治愈方法——噬菌体,它有望成为抗击 病菌危机的一种潜在解决方案。流行病学专家的丈夫遭遇了致病细菌,命悬一线,她该怎么办?她又能否力挽狂澜呢?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回忆录,深情记叙了一个女人为拯救她丈夫的生命所做的努力,以及一种被遗忘的治疗方法如何被再次发现,它有可能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是由Alcamo和Elson两位教授编写,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及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多院校教授联合翻译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教学参考书。《微生物学涂色绘《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中文翻译版)》共包括105个单元(章)。每一单元包括2页,文字部分在左页,插图部分在右页,一组图文对照单元解释一个独立的主题,易于读者理解性阅读。阅读时,读者可通过对插图涂色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牢记,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同时,图文设计亦可激发读者的联想思维,以便于对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插图的设计上突显了阅读的趣味性。
本书是医学病原真菌鉴定的经典之作,从快捷简便、易操作的临床实践角度出发,按培养中孢子产生的结构特征来进行篇章布局,同时附有菌种鉴定检索表,查阅方便,实用性强。书中结合大量的模式图、菌落图、显微镜下
持留菌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随机形成的规模小、呈休眠状态且高度耐受抗生素的菌体亚群。已有实验证明,细菌持留性与临床上细菌慢性感染及耐药性的产生相关。由于细菌持留性的分子机制复杂多变,给人类健康带来诸多挑战。作者从细菌持留性的基本概念、分子机制研究及相关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讨论了开展细菌持留性科学研究的相关方法,以及不同分子机制实验研究的具体操作规程。本教材阐释系统、图表简洁,兼具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可作为国内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指导用书,也可供从事细菌持留性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借鉴参考。
《肠杆菌科病原细菌》共含上、中、下三篇23章内容,另在书末有两个附录。在上篇(共2章)中,对细菌与病原细菌的研究历程、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做了概要性的记述。在中篇(共l9章)内,共记述了肠杆菌科细菌的病原细菌27个菌属、123个菌种(其中包括14个亚种及6个血清型),基本上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病原细菌。其类型为仅对人致病的37个种,仅对动物(指陆生动物)致病的4个种,仅对鱼类致病的7个种,仅对植物致病的31个种;对人及动物均致病的16个种,对人及鱼类均致病的7个种,对人及植物均致病的4个种,对人及昆虫均致病的1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均致病的14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植物均致病的1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昆虫均致病的1个种。在同一菌属(以章为层面)内选择了病原细菌的代表种,对其主要生物学性状、病原学意义及相应的微生物学检验
为了贯彻《条例》的精神,适应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生物安全素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我国防病治病和卫生科学研究工作,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卫生部科技教育司于2005年组织编写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教材(版)。第2版的编写仍以《条例》为指导,在保留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对卫生部近期公布的有关管理文件的讲解,以及危害评估的范例等内容。针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相关资料,在内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了实用性。本书主要用作各级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也可供医学院校学生参考学习。
本书汇集了2006年6月截止的外关于基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其中作者还结合了自己的的研究和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对动脉粥样硬化、家族性高脂血症、红细胞酶病、遗传性免疫缺陷、单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等百余种基因所引起的疾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相应的诊断方法。本书可作为我国临床各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及相关生命科学等方面工作者及医药院校老师、研究生和从事分子医学研究和检验工作人员的有益参考书。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将迎接分子医学,此书将使中国疾病基因水平的诊治达到更高的水平。
本书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发行、主要内容分为概述和分述2部分。概述部分综述了猛禽的类群和形态特征、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迁徒、演化历史、野外识别,以及猛禽与人类文化、人类对猛禽的影响、猛禽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分述中对我国所产的92种猛禽分别进行了论述,每种包括形态特点、亚种分化、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态习性、繁殖资料、生存现状等内容。书后还有我国濒危和受保护的猛禽名录、我国猛禽分布总表,以及参考文献及索引。本书采用了100多幅我国猛禽的精美照片,充分展现了它们雄健优美的体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习性。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大多是从图片中得到的。好的照片能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野生动物,从而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爱心。本书采用的照片都是我国的鸟类学工作者、摄影家和爱好者拍摄的,许多都是我国猛禽在
本书内容共15章,即绪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细胞概述、细胞膜、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内膜系统、核糖体、线粒体、细胞骨架、中心粒鞭毛与纤毛、细胞核、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死亡以及细胞工程。本书适合作为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对微生物学史,尤其是对罗伯特·科赫和卢德维克·弗莱克做了详细研究,总结出了微生物学发展的四个特点:以技术发展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证实原则为基础,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种实证主义:朴素实证主义、还原论实证主义和整体论实证主义。作者试图由此建构实证主义在科学领域的形象,探讨实证主义的科学基础。
为了贯彻《条例》的精神,适应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生物安全素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我国防病治病和卫生科学研究工作,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卫生部科技教育司于2005年组织编写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教材(版)。第2版的编写仍以《条例》为指导,在保留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对卫生部近期公布的有关管理文件的讲解,以及危害评估的范例等内容。针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相关资料,在内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了实用性。本书主要用作各级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也可供医学院校学生参考学习。
本书提出检验解释报告的模式旨在:①将检验结果所蕴含的诊断信息明确地诠释给临床;②将检验结果中包含的治疗信息 限度地提供给临床;③将检验过程和结果中的辩证信息充分告知临床;④将检验结果中可能涉及的其他信息介绍给临床。 本书作为临床微生物检验解释报告模式的工具书,不但为微生物检验提供临床解释的参考,还为检验人提供相应的临床知识,增加检验人临床沟通时的知识储备和自信心,且通过解释报告,体现检验人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提升检验在临床中的地位,培养懂检验、懂临床、懂沟通的检验人。本书不仅面向微生物检验者,也面向临床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医务工作者。临床医护人员可通过阅读本书获取微生物检验报告背后蕴藏的丰富病原学内涵与外延,达到读懂微生物检验报告,完全理解微生物检验报告,充分利用微生物
为了贯彻《条例》的精神,适应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生物安全素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我国防病治病和卫生科学研究工作,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卫生部科技教育司于2005年组织编写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版)。第2版的编写仍以《条例》为指导,在保留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对卫生部近期公布的有关管理文件的讲解,以及危害评估的范例等内容。针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相关资料,在内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了实用性。本书主要用作各级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也可供医学院校学生参考学习。
本书以ISO15189的管理和技术要求为蓝本,编写了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文本。本书共六章,分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大部分。部分为管理要求,分为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三章;第二部分为技术要求,分为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操作程序三章,其中检验中操作程序又分为微生物检验仪器标准操作规程、常用培养基及试剂配制标准操作规程、生化和血清学试验标准操作规程、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和医院感染监测标准操作规程,共8节。全书条理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指导性强,很适合正在或准备参加ISO15189认可的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作为指导书,又可作为基层医院微生物室常规工作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手册,还可作为微生物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简要回顾了这一领域的重大进展,以大量的临床实例为依据,用一种直观的方式,使相关专业人员能够轻松入门。该书主要针对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分子医学知识,并在未来加以运用。同时,对那些希望全面了解DNA和医学的意义的实验科学家和律师而言,本书亦不失为有价值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