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汤钊猷院士继 控癌三部曲 (《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 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 创中国新医学 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 西学中 ,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可供广大中西医肿瘤防治医务人员,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细细读来,书中亦能体会到一位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地将对亲人的浓浓柔情和深情怀念融入到 创中国新医学 的医学事业发展中去!更让人敬佩的是,作为西医大家,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和推崇,对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其防治研究多年来一直都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热点。本书以AD及相关疾病防治的现代研究为核心,结合 中医药防治脑病 研究团队30多年防治老年脑病的科研工作经历,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 临床诊治、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系统讲述了中西医结合防治AD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中医药防治的特色和优势。以提升学生用正确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开展防治老年脑病研究的能力,开拓科研思路。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涉及AD的基础研究,中编包括AD的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编主要介绍AD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供从事衰老研究、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相
本书主要分为基础与临床两大部分,基础部分主要讲述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和原则,包括定义、发病与病因病机、病理与生物学特性、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西医疗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等,临床部分主要阐述食管癌、胃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从西医、中医的诊治方法,名家经验,验案赏析等方面阐述。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给人启迪,切合实用。
本书分为基础篇、临床篇共计9章25节,分别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肾脏的生理病理及肾病的诊断方法、常用药物,并介绍了临床常见各种肾病的西医最前沿诊断治疗、临床指南,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中西医诊疗进展等,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和实践意义,注重服务临床需要。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过程中,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早识别、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成为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药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其独特疗效,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创新。为此,我们通过查找古今文献,搜集、整理胃癌前病变中西医结合诊疗相关资料,撰写了本书。本书共分七个章节,分别对胃癌前病变的中西医认识、流行病学现状、动物模型研究、分子生物学
肝脏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本书不仅为阐明肝脏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很可能为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鉴于此,编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结合自己的临床和实践经验撰写本书,希望能够为我国肝脏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为肝病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细致详实的阐述了肝病中西医的理论基础;中篇为常见肝病的中西医治疗,全篇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常见的十种肝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中西医治疗,并附有经典案例及肝病大家的学术理论,内容丰富,切入点全面;下篇为肝病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进展等,简明扼要的介绍了现代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123 为了使阮教授的治学理念与临床经验得以传承,其弟子门生历时多年精心整理相关医案诊籍、影音资料,以访谈录的形式编撰成册,完整呈现了阮教授传道授业和临床诊疗的真实情境。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精)》是汤钊猷院士继“控癌三部曲”(《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 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创中国新医学”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学中”,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可供广大中西医肿瘤防治医务人员,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细细读来,书中亦能体会到一位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地将对亲人的浓浓柔情和深情怀念融入到“创中国新医学”的医学事业发展中去!
本书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三个角度,根据中医古典记载的相关方剂,利用中医中药,总结出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处方配伍规律。这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中西医在理论上相结合的创新,解决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一致性,讲解透彻、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语句通顺,打通了中西医医理之间的隔阂,使西学中人员和中医初级人员容易理解和掌握。社会意义较大,对于广大医学爱好者及心脑血管病专业人士有一定借鉴价值。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部分,共有五章,简单论述眼科发展史、眼科基础理论,重点介绍眼解剖生理、眼科检查、中医病因病机、脏腑气血津液理论、眼科中西医常用治法、常规用药等。下篇各论部分,共有十七章,分述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内容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等,尤其注重临床表现与治疗。在下篇每个章节,我们对每一个常见病用典型图片展示(包括彩色照片、FFA、OCT等等),在每一章的后面增加专家共识,重点谈谈对该类疾病的国内外共识。附页增加眼科常用正常值、眼科常用方剂及眼科名称中英文对照索引。
基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对常见肌肉骨骼疼痛的基础解剖不熟悉、查体方法不规范、临床诊断不明确、鉴别诊断不清晰,这样导致治疗时,有些疾病疗效不够满意。作者一直在承担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中医康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在和基层学员的交流中,这个印象得到了验证。本书针对基层常见的肌肉骨骼疼痛,从最基础的解剖(包括肌肉、骨骼的触诊、生物力学等),常用检查方法,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康复几个方面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讲授《神经病学》《肌肉骨骼运动控制》等课程的体会,力求用最简洁明确的语言完成撰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基层医务工作者。
本书全面阐述冠心病的中医病史、症状学研究、诊治、流行病学、循证医学、高危因素、解剖生理、病理生理、信号转导、基因、检查、诊断、防治、研究进展等,将中西医学融为一体,构建中西医学冠心病学体系。本书是目前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工作者的案头书。本书适合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校师生等阅读和参考。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从中西医两方面对肾脏的发育、解剖、组织学、生理学、有关实验检查、病因病机及常见症状进行了阐述;各论包括十个章节,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病、间质性、肾小管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结石、肾肿瘤、肾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透析与肾移植等。本书重点突出了中西医结合对泌尿系常见病证的双重诊治特色,并介绍了近年来泌尿系疾病常用西药及药理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另外,为了方便临床医师查考,还在附录中介绍了泌尿系疾病常用中西药物及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
编者在前几版次的基础上新增补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增添了“男性性反应周期的生理过程”和“老年男性的性功能问题”,为夫妇间性生活的协调与和谐提供了基础知识,以帮助预防和治疗性功能障碍。本书收集了民间有效单方、偏方、药膳和饮食治疗、体育治疗等内容。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或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基本知识,而且对提老年夫妇的性生活质量也具有指导意义。
李达主编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导航、个人调理攻略、名家防治指导、药食宜忌速查、医患互动空间五个部分。重点在“个人调理攻略”中介绍血小板重度减低状态病患与持续性、慢性血小板减少人群如何起居、饮食调养、消除诱因与自我防护、适度运动,及其预防反复发作与防治进展等内容;“名家防治指导”中介绍了患病后如何进行中西医治疗,尤其介绍非药物疗法,诸如外治法、预防措施等促进康复;“药食宜忌速查”主要介绍常用中西药物不良相互影响及其药物、;“医患互动空间”介绍了患者及家属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寻医问药的指导。本手册的内容尽可能全面涵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药物、饮食、防护、起居、环境、寻医用药等方面的防治与康复知识。可供患者、家属、基层社区全科医生、初级医务工作者及护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治疗的专著。全面叙述了各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认识、治疗、治疗体会、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及专家、老中医经验。附篇介绍了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及方剂药理研究。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研究的全貌。本书既有前人的治疗经验,亦有近代科研成果及专家、老中医经验,又有作者的治疗体会,是一部内容详尽、实用、新颖的专著。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教学、科研人员、大中专学生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 查看或编辑你的浏览历史记录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本书介绍了便秘在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中西医疗法、预防保健诸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全书分基础篇、临床篇及附篇三部分。基础篇介绍便秘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种类及诊断方法,包括内科性和外科性便秘、慢传输型和出口阻塞型便秘等新概念以及排粪造影、大肠传输试验等新的检查手段;临床篇介绍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疗法,药物、手术、理疗、生物反馈、洁肠排毒、针灸按摩等疗法;附篇介绍中草药、、偏验方及医案。本书可供临床医师、护师、药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同时也为广大便秘患者介绍了科学而先进的医学知识,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医疗保健方法。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36章,上篇总论介绍实用肛肠解剖和生理,肛肠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常用中药方剂、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麻醉,以及肛肠病患者的护理和肛肠病常用治疗方法;下篇各论分别介绍痔病、肛裂、肛瘘等28大类肛肠病的中医中药疗法、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本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具体实用,是肛肠病临床医师一本的工具书和*的参考书,也可供医学院校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