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治癌 这一观点和方法自刘嘉湘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已日趋完善,成为当前中医肿瘤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肿瘤临床学说。这一体系完整地包括了理论基础、诊疗指南、创新方药、评价标准等内容。 全书分为上、中、下篇以及附篇。上篇总论扶正治癌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法则;中篇详述了16种癌病和常见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并附有典型病案;下篇阐明扶正治癌机制的实验研究内容;附篇介绍了刘嘉湘的从医之路、学术成就等。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反映国医大师刘嘉湘 扶正治癌 这一创新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既是刘嘉湘60多年来在中医肿瘤学术思想上的总结,也是他长期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的经验结晶,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中医湿病证治学》是凝聚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及其编委会近20年心血的我国第一部中医湿病专著。2013年本书第2版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3版也在广大读者需求声中应运而生。全书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面阐述了湿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篇分内科、妇科、儿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绍常见湿病证治;下篇为名家论湿精粹,首先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张琪、李今庸、萧熙、康良石、杨春波先生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然后具体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附篇介绍湿病常用中药、湿病常用中成药、方剂索引。第3版新增了湿地、雾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之本的思想。
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是由卫生部教材办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大型高级参考丛书之一。王永钦主编的本书由基础篇、疾病篇、文献篇、医籍篇、药物篇等组成。基础篇主要论述了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发展史、学科特点、阴阳五行学说、耳鼻咽喉口腔解剖与生理,脏腑经络相关论、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体系、治法、养护等;疾病篇由耳科、鼻科、咽科、喉科、口腔科疾病四部分组成,详细论述了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涵义、释名、沿革、病因病理、临床征候、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施治、外治疗法、针灸疗法、预后转归、护理预防等,介绍了古今医家的不同学说、观点与治疗方法;文献篇主要精选历代医家有关耳鼻咽喉科的论述,并将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方便阅读与系统学习;医籍篇精选近百部历代著作,简介耳鼻咽喉口腔疾病
本书稿对清末(1911年)以前的医家著述或医案作品等古代文献进行广泛收集,筛选出其中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方药的名家医案进行整理,收录经方约50首,按照经方在通行版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参照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编排,同一首经方的医案按照医家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收录,并以经方为核心从病机治法、灵活用药和作者临证体会等方面对其进行评注。本书稿以古代名家医案为横轴,以经方应用为切入点,既能体现不同时期医家运用同一经方的特色,又能展示经方自仲景以来的发展变化应用过程。本书稿医案资料翔实,经方分类明确,注解评述中肯,切合临床实用。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再版在基本保持版的特点和精辟内容外,将对总论中有关中医内科学基本原理、术语、辨治规律等内容进行改写;在各论中在原有病种基础上,增设脑系病证一章等。
本书系国家 十一五 重点图书,由夏桂成教授主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集中阐述了夏老的补肾调周理论。各论涵盖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除辨证论治外,特设临证经验和验案举例两部分,全面收录了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几十年临床工作的学术经验,反映了近几十年中医妇科学发展的学术成就,是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者有益的参考读物,亦可供中医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参考。 夏桂成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事业已有60载。在从医生涯中,他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刻苦钻研,不断实践,逐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不断修正完善。其精湛的医术,厚重的理论,在妇科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北京中医药大学肖承惊教授主编全国第1版妇科研究生教材时,高度评价了夏师的学术影响,认为 其对理论的探索从《周易》阴阳消长转化观点出发,根
《外台秘要》成书约于752年。唐代王焘撰。该书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包括风、外、骨、妇、产、少儿、精神病、皮肤、眼、齿等科, 每篇首列前人有关病候,论述病因病机,次叙各家方药。对不少病候,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有较精湛的论述。
本书针对当前众多针刀医师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多年对针刀的理解和感悟,讨论了作者从数以万计的临床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与方法。基础部分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临床部分有着重探讨了经过优选的治疗方法和作者自创的操作方法,实用性较强。本书是从外科、骨科医生的角度来全面演绎与诠释新型微创手术刀--针刀微创(闭合型)松解、减压术,作者将十余年针刀治疗百余种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汇成此书。本书以实用为宗旨,推崇循证医学原则,强调科学、务实作风,为准确定点、规范操作、规避风险提出了一整套科学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全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科研指导临床,在各疾病的手术操作上毫无保留,突显无私奉献的独特个性。在针刀微创手术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本书中均可找到答案,是学习的好教材、临床的工具、研究者难
本书紧紧围绕 主要学术贡献与成就 证治论述,擅用经方 临证诊疗专长与用药特色 糖尿病证治 男子不育证治 胸痹心痛、关格、老年便秘的辨证论治 疑难杂症医案选录 试论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运用与研究 医学交流 研修日本汉方腹诊 养生与修养 科研与医学著作 等方面系统梳理总结,突出临证实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本书立足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内容翔实,通俗易懂,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理法方药清晰,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参考阅读。
本书针对当前众多针刀医师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多年对针刀的理解和感悟,讨论了作者从数以万计的临床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与方法。基础部分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临床部分有着重探讨了经过优选的治疗方法和作者自创的操作方法,实用性较强。本书是从外科、骨科医生的角度来全面演绎与诠释新型微创手术刀--针刀微创(闭合型)松解、减压术,作者将十余年针刀治疗百余种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汇成此书。本书以实用为宗旨,推崇循证医学原则,强调科学、务实作风,为准确定点、规范操作、规避风险提出了一整套科学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全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科研指导临床,在各疾病的手术操作上毫无保留,突显无私奉献的独特个性。在针刀微创手术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本书中均可找到答案,是学习的好教材、临床的工具、研究者难
刘敏如等主编的《中医妇产科学》(第2版)在保持第1版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修润完善。全书共分6篇,总论篇对中医妇产科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反映了当代妇产科领域的*进展及*成果。疾病篇结合现在临床实际,共计阐释119个病证,补充2个病种(卵巢早衰和乳核),分月经病、带下疾病、妊娠疾病、妊娠合并症、产时病、产后疾病、不孕症、妇科杂病、外阴阴道盆腔疾病、乳房疾病、老年妇科病、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性传播疾病和计划生育及其并发症等共14章予以分述。每种病症均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辨病论治、辨证治疗、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疗效判定等方面阐述,部分疾病还增加了重点提示,是为编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增强了临床实用性。第3-6篇保持了1版原貌,其中第3篇展示了当代妇科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点;第4篇介绍了当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 眼科病卷》,以眼科常见病证如针眼、流泪症、暴风客热、聚星障、瞳神紧小、圆翳内障等为纲,通过检索历代中医药经典古籍,将其中与该病证相关的条文一一摘录,并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并阐述。按胞睑、两眦、白晴、黑睛、瞳神等眼不同部位疾病,分别列出总计10个章节、121条病证。每一病证按照辨病名、辨病因、辨病机、辨病证、论治法、论用方等进行逐项归纳,阐述历代医家对眼科病证的内涵、病因病机、预后转归、诊断治疗的认识,总结他们诊治眼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揭示古今中医眼科临床病证的学术源流。眼科病证名称繁多,古代医家对眼的解剖和生理有独特见地,早期各家有异,故同证不同名现象多见。且眼为整体,各部病证可相互传变。本书力求从病证分类、内容取舍等方面体现研究与考证成果,特别是挖掘整
邹云翔教授是我国近百年来的中医学大师,医术高深,精于内、妇、儿科,善治疑难杂症和温热病,尤对肾病与老年病有专长。他认证精准,知常达变,见解独特,疗效卓著,故对急难病诊治每起沉疴,治人无数。人称 仲景功臣 、 杏苑巨擘 、 医林翘楚 、 大医精诚 、 一代名医 、 一代宗师 等。他行医从教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创立、发展中医肾病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邹老90寿辰时,原江苏省*书记江渭清祝词: 一生奋斗,服务人民,光荣业绩,妙手回春 ,是对邹老一生的评价。 其独到的治肾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辨治经验已薪火相传,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其女儿邹燕勤教授与外孙女婿王钢教授作为他一脉相承的继承人,已成为全国肾脏病界著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邹云翔实用
《临证指南医案》出自数年采辑,随见随录,证候错杂,若欲考一证,难于汇阅。余不揣固陋,稍分门类,但兼证甚多,如虚劳、咳嗽、吐血本同一证,今各分门,。是异而同也;即如咳嗽,有虚实标本六气之别,今合为一门,是同而异也。如暑湿而兼疟痢,脾胃病而兼呕吐、肿胀、凡若此者,不可胜数,欲求分析至当不易。余本不业医,且年已古稀,自谢不敏专俟高明之辈,翻刻改正。 《临证指南医案》分门类时,已剔去十之二三。今一门之中,小异而大同者尚多,本应再为剔选,但细阅之,小异处却甚有深意,故不敢妄为去取。且如建中汤、麦门冬汤、复脉汤等,稍为加减,治证甚多。若再为删削,不足以见先生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其用方变化无穷之妙矣。
本书在查阅大量的中医古籍文献基础上,搜集记载其中有关肿瘤论治的资料。内容涉及积聚、癥瘕、瘿瘤、石瘿等80余个中医肿瘤古代病名,每个病名按概述、名论、名方、名案、小结等五部分阐述,名论篇以书名为纲,主要选录病名、病因、证候、诊断和治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对临床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名方篇以方名为纲,按出处、组成、主治、用法,主要是精选古代治疗古代肿瘤的著名方剂;名案篇也是以书名为纲,主要选择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的典型案例,一般是理法方药合拍,对今天临床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书分绪论、上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计24章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学科内容,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的特点是: 1.系统全面,正本清源: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医诊断文献,从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技术和科研成果,既考虑正本清源又考虑到现代中医诊断学科体系的衔接,同时充分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医诊断发展方面的运用。 2.突出思维,体现临床:本书实用性强。把握中医临床诊断的思维,为临床各科提供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实用,够用,好用,可作为临床各科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3.传承创新:本书基于中医理论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成果,处理好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研的关系,对现代成果进行评价、甄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
本全书主要收集了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等等。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无周仲瑛教授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大家、国医大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先后提出了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复合施治论等理论观点,系统总结了内科临床辨证论治的规律。 全书突出中医特色,浓缩名医经验,贴近临床实际,体现时代特征,以期为读者提供一部优秀、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籍。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该书收录了我国*的名老中医八十家,每家2-4个经验方,共计两百余个经验方,并按照中医学的分类排列分组。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相比,这些验方更加鲜活,更具实用性。它们不仅是中医药理论的有力佐证,也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载体,是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 外科病卷》以常见中医外科的疮疡、瘿、瘤、乳房疾病、肛肠疾病、皮肤病等为纲,全面汇集外科病证的历代文献,摘录辑要历代文献中外科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用方、用药、医论医案等原文进行类编,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辨治外科疾病的理论和经验,系统反映外科病证的发展源流和认识轨迹。 本书融理、法、方、药与实践为一体,是一部为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同时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既可以提高临床对外科病的诊疗水平,也可为中医药科研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和思路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