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贵华主编的《世界佛教通史( 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 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開山之作與主要源頭,也是中國歷史上*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一書雖僅五千餘言,可是歷代有關《老子》的著述,卻不下千餘種,一是其思想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使人一接觸,就感到其中別有天地,廣大無垠,非要窮其究竟不可;一是其思想已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軀體裡,如「知足常樂」、「柔能克剛」、「功成身退」等,可見《老子》受世人重視之一斑。 本書目的即在以現代語言,把《老子》注釋、翻譯出來,以供現代人閱讀,希望能為現代人提供一個充滿哲思的精神食糧。
「人人皆可成佛」乃中國大乘佛學共許之前題;「頓悟成佛」則是中國佛學之特色。而第一位中國法師提出此二創見者,便是晉宋時代的竺道生,竺道生獨具哲思,洞悉大乘佛教之妙法,所倡之見解,足足影響中國佛學之討論 達二、三百年之久,可見其學術地位之重要,更被後世推為「涅槃聖」。對於研究中國大乘佛學及哲學者,竺道生之佛性論是不可不知的重要環節。
孔子有弟子三千,深通六藝者僅七十二人,又以十大弟子最能得孔子之心,他們照亮夜空,將孔子的一生妝點得更為繽紛燦爛。 傅佩榮教授說:我們今天學習儒家,絕不是喜歡它的器物和制度,那些已經過去了,永遠淘汰了,被超越了,我們要的是理念。什麼是理念呢?就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他有什麼樣的想法?他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他跟別人互動的時候重視情感還是重視財物?孔子的學生個個表現出一種特殊的理念,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做人處事的特殊表現,他們後面所呈現出的理念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我常說人性向善,我只要真誠就有力量由內而發,我就做我認為該做的事,所以我的快樂也由內而發。為什麼學儒家會快樂呢?因為我做的事都是我要求我自己做的,我自己叫我自己做,這是把被動變成主動,這個快樂是我由內而發的。不管外面的是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