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科技文体与规范: 作者、编辑及出版者手册》(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是国际科学编辑委员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编纂的工具书。该书自1960年问世以来,根据科技写作与编辑出版的发展和需求不断更新内容和资源,从而保证了其系列版本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本手册第8版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以反映当今科技出版与交流的最佳实践。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32章。第一部分“出版基础”概述了与科技出版物有关的重要内容,包括编辑出版实践和著作权等。第二部分“通用体例规范”涵盖了字符、标点符号、体例与修辞等广泛应用于一般学术出版和科技写作的惯例。第三部分“特殊科技规范”介绍了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药学、地球科学等12个科学领域的体例细节。第四部分“出版技术”详解了参考文献
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是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每年举办的一系列系统科学学术讲座基础上遴选的精品报告扩充而成的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著作,本书收集了包括钱学森、关肇直、周光召、JohnHolland等著名科学家的重要文献。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源头思想,理解系统科学的核心内涵,把握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特雷希认为,这个时期的机器是独一无二的,能够作为技术手段和富有想象力的模型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作出反应。
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本书是一本关于探讨如何保持科学研究的谨慎与创造之间平衡,以释放科技界的颠覆性创新潜能的力作。简而言之,本书试图解答这样的悖论,即当今的科学所具有的变革性和创新潜力是空前的,但是科技界在开展科学活动时过于谨小慎微,因而无法将这些潜力转变为现实。书中蕴藏了许多原创性的思考,包括对决定科学创造性和谨慎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类,运用大量的事实、案例、研究结论以及科学史经典故事,探讨如何重构科学生态系统从而恢复谨慎与创造的平衡。
《美苏科技交流史》共分三部分。部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美苏从深度冷战到科技交流项目的兴起,经历了大规模合作协议签订的繁荣时期,之后两国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制裁与改革;苏联解体后,两国继续合作一直至2015年的历程和故事。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见证者的回忆。作者采访了62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项目组织者和政府官员,是他们对双边合作的深切感悟和真实感受、他们的叙述为美苏科技交流合作增加了民间色彩,充满了科学性,也富有戏剧性。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60年来美苏科学合作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为现在和以后的其他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专为科研导师及指导教师提供关于道德标准的非正式课程而设计。本书论述了科研行为的道德基础以及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个人与职业性问题。它不仅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研究 无论是学术、企业还是政府背景 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科学学科。 第三版《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体现了自1989年版、1995年第二版出版发行以来的发展。第三版秉承了本书的一贯特点,即包含大量假设情景,为特定情况的思考与讨论提供指导。 《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但也适用于处于科学事业不同阶段的所有科学家。
你是否想要 ,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你是否尝试过各种 方法,却总是失败? 你是否担 肥胖会影响自己的健 和生活? 协和医院医学减重 家陈伟医生 新作,《 重/肥胖医学营养 指南(2021)》的普及版,结合国内外 新的临床证据和指南,系统总结了医学营养减重的理论和实践,为你 了 科学、规范、实用的医学营养减重指南。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你制定适合你的减重方案,还能够教会你如何享受减重生活,轻松走向健 。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习到: ?如何 估自己的肥胖程度和减重需求; ?如何选择 合适自己的医学营养减重方式; ?如何避 减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副作用; ?如何预 和控制肥胖相关疾病; ?如何 持减重后的体重稳定; ?如何 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如何利用 来提高减重效果;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幸福感。 在这本书中,你还
《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 化,需要对这种 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作者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 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无
本书是一本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史研究的专题著作。从大众科学的角度出发,考察清末民初“脑或精神的科学”在中国萌芽的关键时刻,催眠术如何塑造当时的文化氛围。作者从 史的视角入手,研究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及其在中国社会的接受与传播。作者认为,百年前人们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心理治疗、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也为考察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本书是在当代悖论研究中富有活力的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的奠基之作。本书提出,由于情境具有部分性,可以被不断地扩充,所以说谎者命题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真值,但情境的变化决定着这里不存在任何悖论。这个方案 符合直观,具有很高的非特设性,有力地推动了悖论研究的发展,并且在一系列相关研究领域中呈现出广泛的解题功能。本书诉求“读者友好”,可适应多层次、多方面读者。它不预设读者通晓作为元理论的集合论,而是辟出专章来详细讲述这种新的集合论;也不预设读者熟知其他解悖方案,而是详细介绍以往两种 的解悖方案,让读者自己通过对比来理解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及其优势。此外,书中精心编制了很多习题,可帮助读者熟练掌握书中涉及的形式技术。针对不熟悉形式技术的读者,本书做了精心布局,即使在阅读时跳过某
本书讲述了西班牙的近两千年的科学历史,展现了西班牙以科学为梦想的科学家及科学机构的故事,书中的科学者们以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状况为条件,致力于科学,度过了人生充满希望的时光。近代西班牙人认为,科学是一个值得终生奉献的梦想。本书也印证了西班牙人从来都不乏能够欣赏科学价值这一事实,而西班牙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与价值也被低估了。
本书甄选了22项发明专利,向广大读者呈现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发明家们是如何运用专利制度,从 草根 创业者努力走向成功的故事。虽然其中很多发明家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但编者希望从专利文献的视角,梳理他们在创新和申请专利保护过程中的艰辛历程,解读他们的专利技术对后续创新者的影响,并通过突出呈现诸如专利权纠纷、企业专利布局及专利权成功商业转化等具体案例,帮助读者了解专利制度对创新活动的促进和保护作用,在激发创新热情的同时,帮助创新者梳理利用专利文献的思路,为广泛的社会创新活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书以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研究为主题,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总结分析了其经验教训;在研究归纳科技强国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针对性意见建议;从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提出加快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平台发展的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措施。
学习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特别是孩子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学习?更是中国教育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本书讨论了什么是学习以及教育学与学习学的差异,阐述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过程以及大脑在学习中的基本功能,探讨了在学习科学指导下的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和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本书全面介绍了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开拓性成就的重大发现与发明,以及科研成果。分别从宇宙自然、基础科学、生物奥秘、人体生命、医疗成果、应用技术、交通通信、军事武器、文明探源九方面展开阐述,详尽地讲述了每项发明与发现辗转曲折的由来、艰辛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成果给我们今天生活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向读者展示一部脉络清晰的世界发明和发现的历史,凸显重大发明与发现同人类文明的关联,阐述发明与发现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探索发明和发现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