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它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 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本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内容丰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系统表述和解释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的发展模式和过程。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解读,到将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系统拆解为其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机制、支撑环境、多样化路径和空间分布,再到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实际案例。所有章节均配有数据分析,并与现有研究相对比。本书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探索的开拓性尝试,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认识统一具有较高的学术贡献和理论价值。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但我们依旧孤陋寡闻。无知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学无术却引以为傲的风气大行其道;阴谋论和伪科学甚嚣尘上;人们轻易接受假新闻和反复出现的谬误,并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生活在无知中。未知事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尼科拉探讨了无知,展现了无知的丰富性、持久性以及带来的后果。 本书旨在理解无知,乍一看有些自相矛盾 未知事物怎么会变得已知,同时仍然是未知的?德尼科拉认为,无知不只是一种缺乏或虚空,它与知识有着动态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他采用广泛的哲学方法,使用住所、边界、限度和视界作为隐喻,探究了不同形式的无知,并描述了滋长各种无知的文化。 无知既不纯粹也不简单。无知既是指责和祸害,又是辩解和护身符。本书对无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思
科学研究在发表之前是不存在的,好的写作会增加研究成果发表的机会, 而且发表是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本书旨在帮助STEMM研究人员,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写出可供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与研究有关的文本,如博士论文、技术报告或会议摘要等。 作者提出了 逆向工程 的写作方法,该方法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与STEMM研究人员通过解构不同学科2500余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而合作开发,一步一步教读者如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模板,并提供了有效操作这些模板所需的写作工具。 本书结构清晰、叙述简练、重点突出,用简洁而清晰的例子详细讲解了如何写好一篇论文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摘要和标题等部分,同时结合写作内容阐述相关的语法问题,教会读者如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为何纵使有严格的医师培训流程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每年仍有5万 10万人因医疗错误而丧生?为什么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也没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为什么一小撮恐怖分子就能向美军发起挑战?为什么美国的教育系统令人如此不满?更重要的是,面对医疗、国际发展、军事冲突、教育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难题,人们该如何摆脱困境? 作者以全新视角展现了如何利用复杂系统理念,来应对人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每个人都能从本书诸多实用、有启发性的解困之道中有所收获。
科技论文是知识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家科学思辨的成果。科技论文写作应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做到基本的规范化要求。本书在介绍英语科技论文各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以国际生态与环境领域一些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范文,仔细剖析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要点。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投稿细节,细心归纳了审稿回复的要点,配备了视频等拓展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你是否想要 ,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你是否尝试过各种 方法,却总是失败? 你是否担 肥胖会影响自己的健 和生活? 协和医院医学减重 家陈伟医生 新作,《 重/肥胖医学营养 指南(2021)》的普及版,结合国内外 新的临床证据和指南,系统总结了医学营养减重的理论和实践,为你 了 科学、规范、实用的医学营养减重指南。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你制定适合你的减重方案,还能够教会你如何享受减重生活,轻松走向健 。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习到: ?如何 估自己的肥胖程度和减重需求; ?如何选择 合适自己的医学营养减重方式; ?如何避 减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副作用; ?如何预 和控制肥胖相关疾病; ?如何 持减重后的体重稳定; ?如何 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如何利用 来提高减重效果;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幸福感。 在这本书中,你还
21世纪被称为复杂性科学的世纪。丹麦物理学家帕·巴克和中国物理学家汤超开创的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对大自然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探讨,为复杂系统中的跨尺度现象,提供了一种普适而简单的机制上的解释,以其创新性、宏观性和简洁性引起科学界的密切关注。 作为解释大自然复杂行为的一种新的物理理论,自组织临界性涉及 广泛的研究领域,如岩层与地貌形成、河网与海湾结构、地震与火山爆发、星震与星云塌陷、黑洞与日辉耀斑、夸克与胶子团簇、生态与物种灭 、变异与生命演化、噪声与 变暖、人口与环境污染、大脑与神经网络、市场与价格波动等。该理论已被成功应用到自然界的多种复杂系统之中,影响巨大。 《大自然如何运作》是帕·巴克教授关于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重要著作,视野宏阔,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 之作
.
面对2060年,人类正在 努力描绘一个可见的未来蓝 图。本书聚焦人口、老龄化 、环境、城市、数字革命、 粮食等关键领域,展现了新 兴趋势,描绘了未来场景。 本书认为, 人口在持续 增长的同时将面临 加深刻 的老龄化变革,并将与环境 、城市、粮食等领域的变化 共同塑造面向2060年的人 类愿景。另外,数字革命与 能源革命给 带来极大影 响,将是人类历史 划时 代意义的发展。本书重点探 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医 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 具有关键影响力的技术在奔 赴2060年征途中将会实现 怎样的突破,以及人类能否 在2060年迁徙火星?这些 都是本书所展现和讨论的。
内容简介 书号:9787543235175 书名:伯努利谬误:不合逻辑的统计学与现代科学的危机 定价:8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技术哲学是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学科,但是有关技术哲学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上,或者主要是做技术的外在研究,而不是内在研究,本著作是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团队的一个成果,具有前沿性和学术性,特别采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展开研究。本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具体内容包括:一、技术的实在论;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三、技术的本质;四、技术解释;五、技术理论;六、技术演化的模式;七、技术的进步与预见;八、技术实践;九、技术理性;十、中国古代技术与文化;十一、核心技术问题;十二、认知技术;十三、量子技术;十四、技术与人的关系;十五、技术的价值论。
本书汇集了《中国科学报》“两种文化大家谈”与“科玄新论”两个专栏的精彩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围绕“斯诺命题”,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是否分裂、该不该弥合以及如何弥合等问题;下编回顾百年前中国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思想大碰撞,就科学与价值观、当代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等新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书适合对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及其相互关系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无论是对历 的重大思想争辩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希望理解科学对社会与文化影响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内容简介 《地理学是什么?》是我国地理学学科奠基人王恩涌先生主撰的一部普及读物。全书从了解地理学、认识地理学、应用地理学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地理学的历史与发展、气候、地貌、陆地水文、植物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地理学的应用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体系,深入浅出地呈现了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基本面貌,展示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地理学世界,对提高读者在地理学方面的素养、普及地理学知识起到推动作用。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篇了解地理学 一地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 00 1地理学的今与昔 / 00 2“地理”之名的来历 / 00 3古典时期的地理学 / 00 4中世纪时期的地理学 / 00 5地理大发现及其对地理学的影响 / 0 6科
本书聚焦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科技经济大国,从科技竞争力的内涵及指标体系出发,基于详实、权威的统计数据,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国际化以及企业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对比研究中美两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态势及趋势,是一本对于处理中美科技竞争问题十分有参考价值的报告。
本专著为 当代技术哲学前沿丛书 之一。全书分为六部分,对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几个亚学科领域进行了多维的探讨,这些亚学科领域主要有:科学技术文化学、科学技术人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工程哲学、信息技术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在探讨中提出和分析了若干带有基础性和前沿性的问题,形成对这些领域学术研究的一种推进。本书着力对新问题的探索和创新,无论是基础学科部分,还是前沿学科部分,本书都立足于提出新问题、形成新见解、提出新看法,尤其是紧紧把握 技术时代 和 信息时代 的时代性特征,从而使得本书的内容能够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但对于细胞对话,我们知之甚少。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洞悉生命的本质。大脑的中枢控制系统如何发送指令?如何决定我们身体的健康水平?人的思维、感觉和行为如何协调统一?对于这些问题,乔恩·利夫博士在全书四个部分一一解答。 第一部分介绍人体细胞,包括T细胞、毛细血管(最纤细的血管)内皮细胞、四处游走的血液细胞、血小板、肠道细胞、皮肤细胞和癌细胞;选取某些细胞作为重要示例,以便读者深入了解所有器官如何通过细胞通信来运作。 第二部分介绍大脑,述及神经元、三种支持性脑细胞和两种保卫大脑的保护性屏障细胞,其中一章专门阐述导致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的独特细胞对话。 第三部分描述微生物通信世界,包括微生物物种之间,以及微生物与植物、人类之间的通信。 第四部分介绍细胞内对话,包
本书对DEA交叉效率非唯一性问题及交叉效率集聚问题展开研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模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时,适时地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意义重大。本书在对DEA交叉效率模型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不同行政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中,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进一步检验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科学家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写作,许多人花在写作上的时间比花在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设计证明等过程上的时间都要多。然而,许多科学家认为,写作是一种相当程式化的工作,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完成后简单地记录一下结果。 本书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具有误导性,应该像对待实验设计那样,对写作给予同样深思熟虑的思考。本书作者有30多年作为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是《美国博物学家》期刊副主编,数百份期刊的同行评议人,作为写作者、审稿人、编辑和写作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作者认为,写作者始终应该尽可能清晰明了地与读者交流,就像心灵感应一样,让信息直接从写作者的大脑传递到读者的大脑。作者首先从写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这种根本问题入手,回顾自培根、牛顿以来科学论文写作的历史和重要特征,以及 的变化趋势。其次,从写作行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除了蓝色星球的自然容貌,地球还有另外一副“容颜”,这便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容颜”。她森罗万象、丰富多姿;她变化万千、日新月异。与“自然地球”相对,本书创造性地称其为 “人文地球”。 本书带领我们踏上人类认识地球的漫漫旅程。这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始于古文明繁盛时代、自然哲学发展之际,终于全球化时代、“人类世”概念普及的当下。在三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在人文地球的巨大舞台上,群星闪耀,高潮迭起,人类一次次的探险与征服,造就了众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篇章。 本书细腻讲述了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的科学故事和文明史故事,引领我们用动态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