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卫星导航的入门性科普读物,共有400多个问答题。全书共分为4章,章为引导篇,介绍导航从石器时代到卫星时代的发展历程;第2章为系统篇,介绍卫星导航系统原理及其组成部分;第3章为技术篇,介绍卫星导航系统是现代新技术的制高点;第4章为应用篇,介绍GPS的应用只受到人们想象力的限制。本书可供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和社会层面的人士采用,作为卫星导航入门向导,要是能够认真阅读其中的三分之一以上,就可能算是入门了,不妨试试看。
以空间地质体和虚拟树木等复杂对象为目标,系统介绍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模型处理与三维交互、基于规则的树木三维建模、模型参数计算等。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与地面沉降监测/高等学校教材》详细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基本概念、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城市地面缓慢微小沉降监测中的应用,通过综合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短基线集干涉处理和散射体方法,对哈尔滨地区ERS卫星和Envisat卫星存档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哈尔滨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信息。全书共7章,以InSAR复数图像配准、大气效应改正及监测结果精度和可靠性分析为线索,叙述了利用DInSAR技术方法监测地面沉降的流程。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与地面沉降监测/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测绘、遥感、地质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借鉴。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简单空间关系推理和地理空间结构推理的基本方法,并研究了与此密切相关的渐进式地图综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章说明了空间推理、空间抽象和空间认知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简述了地图综合的定义与研究进展;第三、四和五章介绍并研究了空间关系表达与推理的方法;第六、七和八章详细讲述了地理空间结构的推理方法或计算方法;第九、十和十一章从研究生教学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和分析了地图自动综合模型与算法、地图自动综合过程的控制策略、地图综合知识的应用方法、地图综合系统的工程设计等已有的研究成果;第十二章研究了人类进行空间抽象的基本规律,以及渐进式地图综合的基础理论;第十三章研究了空间拓扑关系抽象的原理与方法,并总结了在地图综合中空间关系抽象的基本规则;第十四章研究了线状要
本书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物理量的电测法,包括机械工程测试中应用最多的振动、力、温度、噪声、流量等参量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以及与各参量测试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感器变换原理、信号调理电路、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同时还介绍了现代测试系统和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机械工程测试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测绘CAD》的编写采用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讲述方法,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配以大量实例,并有简要提示和说明,对初学者来说容易入门,对有基础的读者又能达到较高的AutoCAD操作水平。每章结尾有本章小结,并配有习题与思考题,使读者在学完每章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时空数据分析是从海量的地理时空数据中提取信息、知识的有效手段。本书全面介绍了时空序列数据分析和建模的方法。在系统介绍时空数据分析的概念、内容、结构体系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时空数据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然后以时空数据类型为线索,分别研究了空间点、线和面时空数据的时空一体化分析和建模方法,以及基于智能学习算法的时空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并分别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环境温度数据、交通路网数据对各种时空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比较了不同模型之间的优缺点及各模型的适用范围;最后对时空序列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方法和应用结合紧密,是面向GIS专业时空数据分析课程的,既可供高等院校测绘、地理、经济、环境等专业的研究生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和技术人员的参考
本书是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通用教材编写委员会2009年制定的编写规划,为适应当前测绘类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编写的。本书课程是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编写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性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教材的编写自始至终贯穿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全书共分为10章。 本书作为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水利工程等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