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本书内容包括:认识森林昆虫;认识林木病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理分析与方法选择;林业常见害虫类群及防治;林木常见病害防治;林木害鼠(兔)及防治;森林病虫害一般性调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苗圃病虫害防治工作历的编制;食叶害虫防治作业设计与施工等。
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球,既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星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星球。 频繁出现的旱灾、洪涝、台风、冷害、雹灾、火山、地震、滑坡、海啸、风暴潮、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自然灾难,不断地侵扰我们的生活。人类自己的各种社会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发的各种人为灾难,也搅得我们烦恼不已,难以平静。 自然灾害与人类历史共始终,因而如何抵御自然灾害,将其对人类的危害减至限度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讲述了历史上发生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各种自然灾害;重点阐述了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科技手段及其原理,展示出一幅幅科技防灾、减灾图。
无
《职业危害防治》在厘清一些有关概念,术语内涵的基础上.立足现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和职业卫生法规体系,重点介绍了职业病控制技术(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总体布局和工艺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与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评价等内容,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内容,使读者地理解主要知识点的要义。 《职业危害防治》既可以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用书,又可以供职业卫生技术(检测、评价)服务人员、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学习、工作参考使用。
灾害和险情通常在大家毫无准备之时突然降临,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学会科学预防,正确自救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本书列举了各种灾害和险情,并通过直观的图文介绍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预防险情、发现险情、迅速逃生或救命。
灾害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这不仅是因为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病毒流行、空气质量下降等与我们每个地球人都有关系,也更因为,我们谁都说不清楚,在我们立足的土地上,下一次大地震会在哪里发生?会在什么时间发生?下一次大洪水会在哪条江河泛滥?会在什么时间泛滥……因此,人们对于灾害这个词,是相当敏感的,对于与灾害相关的每一条新闻,也都给予相当的关注。
地震虽是小概率事件,一旦赶上,就是100%!防震减灾常识,你了解吗? 6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用小主人公的视角,讲述防震减灾,助您安全避震。
2009年7月11日至13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次会议以“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为主题,旨在对灾荒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总结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自海内外数十家科研部门的近4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提交论文30余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郝平、高建国主编的《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这部论文集,就是本次研讨会的一项成果。 文集部分包括5篇文章。研究者们从各自学科立场出发,并不专注于历史时期的某一次重大灾害问题,而是基于对灾害史学科的整体关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颇具启发性。第二部分也包括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