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语》一书,只有48页,前一半是钱钟书60年前笔记的影印,后一半是笔记经订正后的排印。文字虽少,但其学术价值很高,记下了石遗老人对民国初年一些文士的评论,对后人研究那段历史很有益处。这是钱钟书生前留下的一本书了。
《饥饿的女儿》描述了1960年代的人们的成长历程。女作家虹影用朴实的语言,极其切近地恢复和再现了那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小说的主人公“六六”(“我”),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那是大饥饿的年代。她是双重饥饿(“食饥饿”与“性饥饿”)的产物,是靠“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挑着家庭重担又饥又累的母亲和另一个只拥有一副贫穷的肩膀的年轻男人的私生女。因为这一特殊身世,她失去父爱。在没有粮食也没有爱的饥饿中,少女让“历史老师”的性充塞于自己的身体,以填补那一恐怖的、虚无的、绝望的饥饿的深渊。
尉缭子全译,ISBN:9787221038012,作者:尉缭
《洪范评论(第12辑):宪政与发展》主题是“宪政与发展”。因此,所收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谈这个主题。有这样几个角度:从考察不同国家长时段内宪政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进而探究宪政影响于发展的机理;立足于宪政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有限政府这一点,提出了“经济”与宪政的不兼容性;宪政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所谓辅助性原则。辅助性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而且涉及公民社会,更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也是宪政要处理的一个主题,地方自治则是辅助原则的一项内容。西藏问题置于中国宪法语境之下,作者提出了文化自治的概念,即在不改变原有民族区域行政格局的条件下,建立“藏族特别文化区”,确保西藏的生态与文化环境不受破坏,并在此基础上保证西藏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宪政制度的演进一文,对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