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临怀素草书自叙帖》内容简介:坚净居是咨功先生的斋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独树高标的书法成就,来自他的天分,更来自他的勤奋。先生对书法的勤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泛的搜集历代法书数据,二是对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三是坚持不懈的临习前贤法书。先生对法书资料的搜求可谓不遗余力,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或节衣缩食购置,或向友人求赐照片,或用书作交换。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著的《研山铭/中国历代经典碑帖》是从中国书法史上精选出的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历代经典碑帖,采用了仿真印刷技术,可能地还原作品的原貌印制而成。《研山铭/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适合高中低各水平的书法学习者研习,实为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范本。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著的《研山铭/中国历代经典碑帖》是从中国书法史上精选出的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历代经典碑帖,采用了仿真印刷技术,可能地还原作品的原貌印制而成。《研山铭/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适合高中低各水平的书法学习者研习,实为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范本。
《颜真卿丛帖(第3册)》介绍了颜真卿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元趙孟頫洛神賦》主要介绍赵孟頫的书法。赵孟頫工书法,犹精正、行书和小楷。所写碑版甚多,圆活道媚,人称[赵体]。擅画,主张[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并用书法技巧写古木竹石,自称[石如飞白木如籀]。他变革南宋院体格调,开创了元代画风。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称。有《松雪斋集》。赵孟頫存世书迹多,如《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四体千字文》等。其画作亦有存世,皆为珍品。其妻管道异,字仲姬,工书法,擅画墨竹梅兰,亦为我国古代名女书法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嘉祜二年(1057)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其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苏轼为人正直,才华横溢。其诗词文赋均有很高造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方面,苏轼学颜平原、李北海、杨少师等,尤以楷、行书著称,其字形扁拙、笔画肥厚、章法错落、格调清新。此外,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苏轼在书法美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提出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审美主张。由于痛苦的人生境遇,苏轼晚年受佛学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在其作品中也略有反映,此册行书《心经》,用笔沉稳,结体端庄,布局空灵,意境高远,无不衬托了苏轼晚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精神思想。
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齐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独树高标的书法成就,来自他的天分,更来自他的勤奋。先生对书法的勤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泛的搜索历代法书资料,二是对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三是坚持不懈的临习前贤法书。称生对法书资料的搜求可谓不遗余力,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或节衣缩食购置,或向友人求赐照片,或用书作交换。资料经手,研究随之。从文字的订正到词语的注释,从史实的考辨到典故的寻源,从书迹真伪的论证到书艺优劣的赏评,凡有疑难,无论大小,必竭力求正。其表述形式,有眉批、有旁注、有题跋、有文章。至于先生对前贤法书的临习,自童蒙至垂暮,凡八十余载从未间断。有些碑帖先后通临达数十遍。所临品类之众,数量之多,真可谓!我们这次编辑出版的《坚净居丛帖》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讲述了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即太祖十一世孙。因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故人称“赵承旨”。卒后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故后世又称他为“赵文敏”。赵孟頫12岁时丧父,生母丘夫人勉励他刻苦读书。25岁时,宋亡。他隐姓埋名,蛰居故里,寄情翰墨文章。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忽必烈派御史程钜夫和道教传人杜道坚到江南“搜访遗逸”,程与杜通过搜访,向元朝统治者荐举20余名汉族杰出的知识分子,赵孟頫排在位。此时赵孟頫已过而立之年,带着一种极其矛盾复杂的心情,离乡北上,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他先在尚书省为帝王起草诏书,深得忽必烈赏识,晋升朝列大夫(从四品),后离开大都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1294年元世祖
《明董其昌小楷精选》由江西美术出版社所著,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诸体皆胜。自汉末以来,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小楷日益成为了古代文人的日用书体,因其圆润、娟秀、挺拔的特点成为了历代正书的典范。本书集选历代小楷名家精品呈现,旨在让读者体味不同书家小楷结体运笔之丰神,实现小楷运用灵活、结体空灵、章法有致的书艺效果。
《颜真卿丛帖(第1册)》讲述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楷书,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经过了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臻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结合的典例,使“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本套放大本法帖。所选法帖都是原帖字本较小者,因而“放大”也便具有了价值。放大不仅原色,而且做到尽量保持法帖之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之韵致得以完全展现。这既利于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苏轼寒食诗帖次辩才韵赋诗》为苏轼书自作诗。此帖书法精妙,世谓“苏书”、“天下第三行书”。此帖为行书学习之范本之一。
编者从历代最有名,代表性的丛帖《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大观帖》《群玉堂帖》《绛帖》《忠义堂帖》《郁孤台法帖》《三希堂法帖》等中精选出最有名望的书法大师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名家的法帖。原色精印,装帧典雅,释文,是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经典范本。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男,汉族,陕西泾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0年与宋教仁等人创作《民立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植的名作《洛神赋》,入宋残损,贾似道先得九行,又续得四行,遂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后为国家文博单位收购,现藏首都博物馆。此作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代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旧拓本。
赵孟頫,1254年生,1322年逝世,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宋亡,归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始任兵部郎中,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朝(1311—1320),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于书法绘画成就尤高。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邱壑
多宝塔碑》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虽尚未形成刚劲雄强、沉雄浑厚、大气磅礴的颜楷风格,但此碑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