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
即兴 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本书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后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国际标准舞、拉丁舞规范教程》是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专业教学中的必修专业理论课程。本门课程是近年来国际标准舞专业对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是国际标准舞技术技法的理论支撑。本课程本着 执着于艺术,奉献于课程,用心于学生 的理念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研讨与分享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是单一的形式学习,更加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元的思考学习模式,让学生从先理论,再吸收课程内容。以 多说 多练 的方法潜移默化的转化,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舞蹈技术实践中去。学生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充分的教学互动,更加的主动积极。相互交流学习内容与舞蹈结合起来,与北京舞蹈学院近70年的教学理念相互惯通,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本套教材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严谨
《舞蹈动作开发与编舞技法教程》是通过学习和总结前人编导、表演等技术方法,根据笔者谢飞多年亲身教学及创作实际经验,结合高师综合院校教学创作特点及研究理念设计撰写而成;从综合实践教学出发,多元化、多角度地训练及开发编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肢体运用能力。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注重培养学生的肢体开发及学习兴趣。书中附有编导课堂的训练技术切面图,与文字一并阐述和展示规范的教学流程。
中专教学是舞蹈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作为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中国舞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一直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为主,贯穿六年,要求训练具有特定的风格属性的。本书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的内容,建立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要求身体表现在一招一式中体现民族舞蹈的韵味;着力使能力、技巧、舞姿、动律、节奏都在民族特性的要求下,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成为民族身体语言的组成部分。
优美的舞蹈离不开动听的音乐,音乐使得舞蹈会 唱歌 ,舞蹈让音乐看得见,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赖。俄罗斯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曾经说过: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从事舞蹈创作、表演、教学的人都将此作为*要素。因此,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系统地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该书作为一本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教材,是由常年活跃在一线的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结合舞蹈学院学生的实际现状,以及舞蹈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编写而成。这本书融合了大量国内外经典舞蹈音乐作品,并把舞蹈中涉及的音乐理论知识逐一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熟知的舞蹈律动结合视、听、唱,了解音乐在舞蹈中是如何表达、如何发展的。从而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认知,深入理论学习,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表述能力加以提高,更好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首先是进行身韵理论的概述;解释身韵的基本术语与概念;再根据舞蹈运动规律以及身韵的教材特点,对动律元素、主干动作、支干动作、保留短句和组合分别进行归类与分析。在每个章节中还留有思考题,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 教材注重图文并茂,遵循图跟文走的基本原则。对动作的规格要领主要以文字表述并配有插图补充说明,增强其形象性。教材中动作的表述尽量使用统一的专业术语,在保留短句和组合部分还附有相应的伴奏曲谱。
.《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苗族舞蹈教程》包括傣族、苗族舞蹈的历史概述、基本形态、基本动律、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基本舞姿以及训练组合,是对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语汇的加工整理,也是对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传承。本教材立足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本科教学,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动作语汇的收集整理,编排成适合于本科教学的训练组合和风格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准确把握动作语汇,辅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的终目的。
《中外舞蹈作品赏析(第2卷中外芭蕾舞作品赏析 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以系统与较大的规模, 向读者介绍古今中外 的或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或 类型。在引导读者欣赏舞蹈艺术作品之时.使读者了 解舞蹈家的身体言说的方式:了解舞蹈家用身体语言 发展起来的历史:了解在舞蹈艺术作品以及舞蹈家的 身体中所揭示的:不同时代、不同 、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以及不同审美理想所造就的身 体和生命形态。进而,关注并熟悉自己的身体,理解 并关怀他人的身体,为和谐健康的心灵培养一个和谐 健康的肉身载体。
《舞蹈创编法》作者是法国的著名舞蹈理论与实践者,译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舞蹈创编法》是作者在40多年的教学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之基础上撰写的。书中收录了多种编舞灵感,能开拓读者的编舞思路。原平装本出版后,深受广大舞蹈爱好者欢迎,连续重版达七次。
《凉山彝族舞蹈素材整理与研究》是在以下不利条件下进行:1.生产关系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及不同传统文化相互之间的 同化 和 进化 加速了稀有的凉山传统舞蹈文化的消失;2.凉山舞蹈人才多注重于使用早期已有素材进行创作,多关注于原有素材与外来的技法结合,对本土未开发的舞蹈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工作的力度不够;3.传承传统舞蹈文化的老艺人屈指可数。 在初步完成前期对稀有素材的收集后,作者从民俗学及舞蹈本体的角度进行了素材归类,以不丢失凉山自身舞蹈属性为前提,以元素提炼及单一动作发展为宗旨,历时四年,带着问题出发,走访凉山彝族舞蹈老一辈艺术家,编纂成书。 期望能对抢救和传承凉山彝族舞蹈文化做出一定贡献。
本书从多个方向着手,深入浅出地对舞蹈艺术进行了审美分析,阐述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尤其是在舞蹈动作的抒情美这一节中,着重分析了舞蹈的因情而动、缘物抒情、寓情于事之美和舞蹈的意境美。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程/上海市舞蹈学校校本教材系列丛书》选取了汉族的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云南花灯和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傣族,共计六个民族九大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通过元素训练、短句训练、综合组合训练等方式组成,既有了教学内容上的多样,也强调了教学进度中的脉络。
《中小学舞蹈教学设计/舞蹈普及教育丛书》是为从事中小学舞蹈教学的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书。上篇部分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别编写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和集体舞等教学形式以及适合高年级学生的舞蹈形体训练。在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安排了教学提示、记录方法和有关的信息链接。在具体的作品中,还备有多套供参考的 教案 ;下篇部分的 舞蹈基础知识及作品欣赏 是为舞蹈师资提供的内容,目的在于让舞蹈教师能掌握基本的舞蹈史论知识和具备舞蹈的鉴赏能力。
本书从多个方向着手,深入浅出地对舞蹈艺术进行了审美分析,阐述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尤其是在舞蹈动作的抒情美这一节中,着重分析了舞蹈的因情而动、缘物抒情、寓情于事之美和舞蹈的意境美。
《舞蹈筋斗基本训练教程》的编写是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编撰出版的集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为一体的系统教材。其选编思路,注意围绕 基础 这一主线,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和性格特点,强调了基本概念的清晰准确、严谨和科学。本套教材明确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材还具有语言表述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等特色,更适合艺术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