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在时间洪流中 沉淀百年 的植物与工艺之书 新艺术 大师莫里斯 皮亚尔-韦纳伊创作 集 植物装饰 艺术之大成 陶瓷、墙纸、梭织布、首饰工艺与金银细工 细数 15种装饰工艺的传统面目 鸢尾、百合、蒲公英、常春藤和雪花莲 唤醒 70种植物形态的大师手绘 在200多幅装饰设计案例中, 见证植物 从形态到纹饰的蜕变 , 领会装饰艺术家的通才与 返璞归真 百年前,工业运动已经兴起,但世界远没有现在流转得那么快。一位秉持着 手工 与 自然 信念的艺术家,在老师的工作室里苦学多年、也独立创作多年后,决定为手工艺撰写一本书,为以自然为归属的装饰艺术撰写一本总结性的著作。他希望有人能够记住在工业之前手工艺的面目,更希望他们一代一代之间传承的、对家与自然的信念在加速演变的世界中仍能为人的生活带来宁静和滋养。 他行走在乡间、在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为远古彩陶、青铜时代、瓷器中国三部分。分别讲述了我国彩陶、青铜器、瓷器的发展历史和造型特点,介绍不同器物图案从发生到历代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着重介绍重点纹样的造型特点和文化风格。同时结合上百幅纹样图案摹本,作为本书图录部分亮点,供读者学习和临摹借鉴。
本书是漆艺非遗传承人几代匠人工作经验的总结,详细讲解了中国大漆艺术的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用途和制备,髹漆的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擦漆、素髹、彰髹、螺钿、罩髹、肌理、洒金、描绘等不同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全书收录了大量漆艺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解说。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漆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漆艺术、家具制造业、油漆工艺等行业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自学、参考。
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学术普及读本。 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青铜器、砖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饰、金银器、瓷器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物,讲述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及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从器物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全书除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还透过器物呈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此外,全书配有300多幅珍贵的美器图片,因名见物,以物正名,中华器物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 寸锦寸金 之称。云锦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故得此名。传统的云锦工艺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以及织造四道流程。然而,云锦具体到底是什么?云锦里藏了哪些智慧?本书就将为读者讲述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云锦的秘密。 本书从蚕的起源讲起,直到云锦独特美观的纹样设计、鲜为人知但必不可少的意匠设计、凝结古人智慧的挑花结本工艺、巧夺天工的各类织机,直到云锦所制作的大量精美服饰篇以及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云锦作品。 本书语言轻松通俗,兼用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图文并茂,文艺清新。
《心开花开》一书展现了200余件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作品,通过解读传统节气风物、节气花事,了解节气花材,品读经典诗词,关照自然与人文之美,烘托了中华花艺的人文情怀和哲学观,为生活增添了风雅情致。作品倡导回归自然,感受万物应时而动、生命循环往复的自然节气之美。中华花艺选用代表节气物候的花材进行插作,堪称应时应景的佳作。作品不仅包括瓶、盘、篮、缸、碗、筒六大类插花类型,而且结合茶席插花、民间插花、庆典插花、寺院插花、婚礼插花、书斋插花等不同场合,为生活插花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提升了观赏的美学趣味。
《如何读中国瓷》介绍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陶瓷精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年代跨越五千年,在材质、器形、主题方面都有丰富的多样性。本书精选的藏品,兼顾了典型与稀见器物,使读者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中国陶瓷工匠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构成了中国陶瓷史发展的基本序列。馆藏陶瓷既有中国宋瓷精品,也有元青花,明清各地名窑的代表作品。精致的罐、碗、瓶、盘,优雅的禅宗祖师达摩像,瑰丽的四季花卉瓶,《如何读中国瓷》介绍这一亚洲文化中杰出的艺术传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如何读中国瓷》对器物的阐释旨在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作品本身的意义及其创制文化背景的鉴赏。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观照》是一本探究中国家具设计未来的专著,作者洪卫先生对中国传统家具学习研究多年,他的家具设计,致敬传统,着眼未来,摒弃了传统家具的繁缛形式,极尽克制,大象无形,注重手造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衔接,去探讨中国家具的栖居哲学。 观照 可以说是古与今的观照,也可以说是人与物的观照。该书中的家具作品,融入了自然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无不相映成趣,处处皆在观照之中。 该书的设计以深咖色为主色调,与家具的木质颜色融为一体。哑光金色的书名映入眼帘,营造出东方语境的审美意趣。图文的编排节奏,纸张材质的变化,给读者以丰富的阅读体验。书中三部分的插页打破了阅读的节奏,让读者得到片刻的停顿与思考,引领读者去体会传统老家具的魅力,使传统与现代设计有了融合与呼应,这也是该书整体设计概念的表达
《景德镇陶录》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原著,后经其门生郑廷桂辑补的一本陶瓷器专书。原共分十卷,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等内容。详细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开列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做了较清晰的记录,此外还列举了景德镇自唐、宋到明、清各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部比较全面阐述景德镇陶瓷业的关键著作,也是研究中国瓷器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 《景德镇陶录图说》在原《景德镇陶录》基础上加入两百余幅图片, 并对全书做了详细的校记和注释,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绝佳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依凭。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战初期的欧洲装饰艺术,对其风格的演变、式样的创新、材料的加工、技艺的进步、用途和功能以及交易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全景式的解析。 作者列举了600余件经典装饰艺术品,同时对与这些装饰艺术品有关的金属工艺(金银器等)、木材工艺(家具等)、烧制工艺(陶器、瓷器、玻璃、珐琅等)、纺织工艺(织锦、刺绣、服装等)以及纸质工艺(装饰绘画)等都做了全面的说明。其中还诠释了收藏者的作用以及知名创作者、工作室与工厂等易被忽视的主题。
朝鲜半岛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李氏朝鲜王朝(1392 1910),古朴沉稳中透露着风骨的李朝器物,从百年前的民艺思潮到当下的日本,影响着一代代爱物之人和他们的审美眼光。 作者李凤来在日本经营了50多年朝鲜古董艺术品商店,在这部作品里,他从几十年间经手的李朝器物中挑选出25件进行呈现,并讲述了与25位客人的相遇,以及他们的故事。这些客人的身份、人生境况千差万别,但对器物都有令人难忘的认识与情感。 作品图文并重,述说器物之美和其中蕴含的情思,也向读者展现了爱物之人对待古物的真实姿态。作者认为,对物的审美固然重要,但溯其根本,看 物 是要看到背后的 人 。物之美,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性之美。
该书主要以时间为轴梳理了青瓷的历史发展脉络,勾勒青瓷艺术的发展轨迹、艺术概貌、审美特性等,使读者领略到青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全书主要涉及青瓷艺术六大方面的史实内容: 一、夏商周汉时期的青瓷艺术诞生与渊源历史梳理,阐述原始青瓷艺术由陶到瓷的转型脉络,通过对社会基础、原瓷特征、工艺材料、装饰样式等方面的分析,论述青瓷艺术的诞生与初期面貌。 二、通过两晋南北朝青瓷艺术风格的流变和个案艺术样式的梳理分析,展现田野成果,论述青瓷工艺的创新和融合佛教文化的多元艺术样式。 三、对隋唐时期青瓷主要窑口的梳理,分析茶酒等文化对青瓷艺术工艺形态和装饰技艺创新的作用。 四、宋元时期青瓷艺术多样化互融发展达到高峰,分析主要窑口、港口和个案的艺术样式和特色,梳理其创新风格。 五、分析明清时代
作者简介:然艺是除纸蔷薇外,绕线圈里另一个有影响力的手艺人,从事绕线行业已经5年,目前独立运营 然艺手作 工作室,公众号粉丝5000,千聊上已经积累数百节线上视频教程。 然艺的绕线风格与纸蔷薇非常不同,整体来看,他的风格更加硬朗,更加重视不同材质的组合,焊接技法、电子元件等不同元素都会被融入他的作品中。然艺是国内早做重工绕线教程的,重工绕线的风格强烈、主题性强,同时难度也高,需要很好的对细节的把控和创造力。《然艺的重工绕线教程》与《纸蔷薇的绕线首饰》,是绕线圈不同风格的演绎,互为补充,能够帮助手作人快速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减少寻找自身风格定位的弯路,同时这也是一本难度较高的 提升向 的教程书,焊接技巧、银材质的运用等,都是在绕线入门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为一部中型辞书,是一部汇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和成就,反映薪火相传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辞书。全书内容包括陶器,瓷器,各地瓷窑,景德镇民窑,官窑,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缺陷,陶瓷销售,陶瓷辅助业,陶瓷业习俗,陶瓷企业,机关、团体、学校,以及陶瓷书刊,陶瓷名家等。全书共收词目5572条,插图1500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没有专门辞书的空白。
《天工开物》是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的百科类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这是一部对农业、手工艺、工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民生日用都有济世之功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古代造物与设计研究之书,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东方设计学的朴素起源之书。 《天工开物》(崇祯刊本,涉园重刊)中原有123幅插图,和相关文字一一对照,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天工开物图说》对宋应星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数百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