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 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 天地化三清 ,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 本书以十二月令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山林,有人在夜里匆匆赶路,却与一庞然大物猝然相遇,青面獠牙的怪物挡住去路,画面在这一刻定格,这是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常见的场景,中国妖怪在近代报刊上纷纷登场。本书由国内作者编著而成,收录《点石斋画报》中志怪绘像全三百种,直接进入目击现场,在移步换景之中,开启一场奇幻的中国妖怪之旅。在魑魅魍魉的图像中,大话中国清末世风民情的浮世绘。此外,《点石斋画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新闻画报,其中的版画皆由工匠精心绘制雕刻,细节丰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
本画册作为对本土手作记忆的梳理,从 2006 年起开始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至今,《上海师傅》是本地目前*为详尽的一册与日常传统手工相关的城市视觉读物。本书以口述记录、插画,摄影的方式,记录 30 位分布在上海 10 余个区、镇,至今还在继续工作着的手作师傅,从竹、木、草、铁、布,纸不同材质的工艺,来呈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全书主要呈现上海师傅的工作、生活图文,还包含了几位开设店铺的师傅,对一些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所表达的不舍之恋,共涉及手作日常生活用品 50 余件。
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 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 (2019YFC1521300) 锦秀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的成果之一。丛书共十卷,精选全世界各文博机构丝绸文物,结集全国专业学者团队编写。每卷著作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和研究自汉代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丝绸的艺术发展,叙述当时丝绸图案的艺术风格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织造技艺、艺术特色、生产格局、造作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时尚和域外艺术对丝绸发展的影响。 本丛书不仅是关于丝绸的 百科全书 ,还涵盖了从汉代起始的中国蚕桑丝绸史、文化史、艺术史,包括了古代社会生活史中的重要标本,在叙述中国丝绸艺术发展历程的同时,为研究和复原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佐证,考察丝绸承载的文化意义,填补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以当时流行的时调俗曲作曲牌创作的说唱和戏曲艺术,共十五种。或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如《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富贵神仙》《磨难曲》;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墙头记》《穷汉词》;或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丑俊巴》《快曲》《蓬莱宴》《增补幸云曲》。意在宣扬伦理道德,针砭世道人心。文笔诙谐泼辣,内容深刻生动。与《聊斋志异》交相辉映,是俗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 聊斋俚曲用的是淄川方言,对外地读者可能是一种障碍,特收录路大荒先生辑校的 土语注解 。音乐是聊斋俚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聊斋俚曲用的曲牌中,有一些流传了下来,为了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特收录研究工作者记录整理的曲谱和非遗传承人演唱的经典曲段。此外,还收录了《督丈词》《草木传》《逃学传》《学究自
《广西民族风俗艺术(艺术卷3):五彩衣裳(套装上下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广西少数民族的衣装大观,以及着衣的样式和种类,发式、首饰和衣裳衬托朴实面容等内容,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精品藏书。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广西壮锦传承人谭湘光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薪火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用淄川当地方言创作编写的讲唱唱本。其创作动机主要是惩恶劝善、醒世救弊,宣扬伦理道德。内容写的都是老百姓日常关心的问题,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以及赌博、嫖娼、悍妇、妒妇等社会问题,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封建官场的腐败,反映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斋俚曲是包括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蒲松龄的伟大文学成就之一,是聊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松龄一生创作俚曲十五种,即《墙头记》《姑妇词》《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磨难曲》《增补幸云曲》。
六十年来新疆艺术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就,举世瞩目。因此,为了对六十年来新疆艺术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一次系统总结和全面检阅,完整的展示出新疆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特征,相关部门和出版单位共同策划编选了这套总共八大卷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疆艺术作品大系》。这套艺术作品选集,厚重、辉煌,可以看作是象征着新疆艺术气质和精神高度的一座文化雕像,在新疆数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本册将为你展示新疆的民族手工艺。
.本书为许英辉根据《山海经》中的异兽创作的专题汇集,收录了艺术家所绘《山海经》中的鱼、鸟等精灵异兽,包括象征性的诸犍、比翼鸟、精卫鸟、帝江、扶桑树等。 山海图纪 是艺术家系列展的名字,该展已经举办多次并有一定的读者基础。这些独特的画作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理解、吸收后的创新之作。通过这些画作,读者既能看得懂《山海经》,又能通过《山海经》与当下生活相关联。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福礼从艺生态文化背景、何福礼的手艺人生、竹编技法与手艺绝技、何福礼的手艺代表作等内容。
本书开篇为民俗文物正名,并以多角度讲述中国民俗文物的基本特征、发展源流、分类原则、研究方法、调查征集、鉴定保管等内容,除此还有大量附表,包括民俗文物的工具、调查登记表、装箱清单、入库凭证等。由此该书既包涵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又涉及切实的方法论指导,对民艺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积极的补充作用。
《鲁山人陶说》 本书是日本艺术大师北大路鲁山人谈陶器的随笔集。鲁山人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为制作配得上自己美食的食器而开始了陶瓷创作,坚持此道直至离世。鲁山人不仅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陶器美学体系,还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赞誉。 在本书中,他回溯自己的陶瓷创作之路,结合自己的制陶经历,以尖锐的审美之眼评析陶艺史上的名家名器。每一段鉴赏都是对自己推崇的 雅美 的生动注解,都在拓宽我们的美学感悟。 《工艺之道》 是柳宗悦早期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在本书中,他一反潮流地引导大众关注日常器物的健康之美、朴素之美,论证器具的实用价值与服务精神是其美学的核心,而优秀的器物源自匠人的无心,而非艺术家一时灵光之产物。为生动阐释自己的艺术理念,在本书*后,柳宗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评述了自己所钟爱的工艺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具有多重文化遗产价值。《中国传统刺绣研究》作为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遗产国际论坛的成果,包括刺绣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民间刺绣调查与文化研究,博物馆与刺绣学院绣品研究,刺绣技艺的现状、保护与创新发展 4 个方面的 28 篇研究所得,并附有大量精美刺绣图片,值得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