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 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 手绘 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本书集齐上海建筑里从 A 到 Z 的 26 个字母,呈现 魔都 建筑顶部的魅力。从 A 到 Z,从高楼大厦到小巷深处,每一个 字母以抽象或象征性的形式呈现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这里既 有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又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东西方文化在 这里交融,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组作品在2024年8月 IPSHANGHAI 视频号一发布就成了 爆款 。 上海发布 、上观、澎湃等在视频号、公众号、微博转发他想用摄影这一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记录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上海的快速发展。表达出比以往更精致、更繁荣,深入到上海内在的精神和文化。用不同角度展现出一个传统与洋气、魔幻与神秘的上海。树斌拍摄的 字母建筑 成了上海新的IP之一。
《明清建筑二论》对 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 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研究斗栱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国建筑史》(增补版)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本、专科建筑史论课教学模式编写而成,供各大专院校建筑、环艺、园林等专业学生使用。作者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以一种索引方式入手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以及经历的变化、原因等诸多内容,结合了历史的进程、文明的传播、文化的演变、民族的融合。《中国建筑史》(增补版)是建筑学科学生以及建筑爱好者的参考书籍。本书更附赠教学课件,补充书中案例,延伸课外知识,方便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本书与文丘里所著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文丘里反对密斯 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群众不懂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版、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因此他在本书中呼吁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接受群众的兴趣和价值观,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本书从平民建筑观点角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和视野,是一本值得阅读、珍藏的佳作,本书可供建筑师,各院校建筑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以类型学为体例,内容包括城市建筑艺术、宫殿、坛庙、陵墓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宗教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学宫与书院建筑艺术、桥梁艺术。每一类建筑都基本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艺术特征、典型实例鉴赏等内容,集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既可作为建筑、艺术、历史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参考书,又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阅读,提高艺术情趣。
本书是承孝相关于建筑理念的本作品。在本书中次提出了之后让其闻名于世的“贫者之美”的建筑美学理念。表面上看对城市中的建筑和建筑构成的城市及其功能性、舒适性、目的性和影响力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对建筑的一种美学和哲学层面的讨论。作者结合了书法作品、戏剧作品等展开“何为美”的探讨。 “贫者之美”的建筑美学理念是对主导 20 世纪的西方文明的批判,隐含了对建筑本体问题的一系列反思。作者不仅反思建筑的本质,对建筑材料也十分感兴趣,他的理念启发着建筑师去发现,赋予建筑独具一格的外部形态和不同的心理感受。
古代墓葬壁饰,是当时埋葬制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壁饰的题材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因此,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历史和美术学者关注的课题。 《幽冥色彩:中国古代墓葬壁饰》截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断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时代特点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大体勾勒出墓葬壁饰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感受古代幽冥的缤纷色彩,领略古人精湛的绘画雕刻艺术。或许某段叙述或某些画面,能够激起您一缕怀古幽思,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 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 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国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地区保存的古建筑之多, 跨越年代之长,涵盖形式之广,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无所不有,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一书中,作者连达用真诚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 幅精美手绘,将晋南124 处古建之美展现给读者,记录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古建现状,同时也用文字记录了他的行迹和心迹。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传统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同时,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王强和张俊霞等编著的《园林景观设计制图》属于“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分册之一,根据专 业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目前国内景观(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 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实际情配编写。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景观园林制图基本知识;投影作图 ,园林景观设计图;透视图画法;鸟瞰图画法;园林景观图纸中的要素表达;Auto CAD计 算机辅助 制图。《园林景观设计制图》适合高等院校景观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及旅游规 划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相关从北 人员使用。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雕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中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对淡泊、宁静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本书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著名园林学家楼庆西撰写,叙述中国园林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评说皇家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等类型园林的特色及造园技巧,并结合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背景,讲述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Proceeding from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s an art form, its various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esentative master calligraphers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