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6岁的研究生保罗·罗默开始思考最古老的经济学难题。10年以后,他解决了它,并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而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大讨论。在《知识与国家财富》这本书中,作者以罗默的文章作为中心,回顾了现代经济学和这个最古老的难题。成本递减悖论,首先由两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发现,但在之后的19世纪和20世纪变得悄无声息,这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沃尔什叙述了这个经济学中的科学发现的故事。其中既涉及了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涉及了很多新一代的理论家,如罗伯特·索洛、肯尼斯·阿罗、罗伯特·卢卡斯和罗默。在叙事风格上,沃尔什回顾了经济学家之间始于1979年的讨论,并一直追溯到罗默论文的发表,以及其后带来的新一轮争论。结果是颠覆性的。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建立三百周年时由当时的行长艾斯伯林克倡议,并经瑞典皇家科学院批准而设立的,全称应该是“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项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委任组成的“经济科学委员会”评定,该委员会由五名经济学家组成。严格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同于按诺贝尔遗嘱所设立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以及和平奖,但由于它与其他奖同样在每年10月中旬公布,而且奖金相同,所以,也被认为与其他奖相同,简称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研究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并总结了各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与研究西方经济学,从中汲取有益于我们的内容,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与研究方法。为了使大家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着个人教育投资回报实现、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本书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高校置于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系统框架内,将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纳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一特殊供求系统的特点,解析了供求“对接”的运行机制,并借用劳动经济学中的均衡和非均衡以及“自然失业率”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系统运行的结果。同时,将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这一“显性”供求失衡问题和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高等教育与职业的不匹配”这一“隐性”供求失衡问题置于同一框架内,系统分析了供求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是环境经济学方面的经典之作,通过完整的理论分析和有力的经验证据,清楚地向人们阐述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并详细讨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问题。本书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又了单一的经济学范畴,结合了经济学、生态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并且几乎涉及了目前该领域的所有前沿问题。本次修订,作者除了根据近几年该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原有的数据和内容进行了更新以外,还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一章,该章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的政策机制。本书涵盖内容广泛、知识丰富,理论与实证、理论与政策、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深入浅出,是一本高水平、高质量的教科书,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的教材。
在经济学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经济学家,其中有一些经济学家的思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从西方经济学说史上选择了20位经济学家,包括亚当。斯密、威廉·配第、马歇尔、李嘉图、马尔萨斯、马克思、熊彼特、约翰·穆勒、凯恩斯、刘易斯、萨缪尔森、希坎南、弗里德曼、斯蒂格利莰、诺斯、舒尔茨等人,从经济学家的成长经历、代表著作、学术思想、思想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介绍。本书突出经济学家成长经历的研究、方法论的阐释,突出对经济学家经典著作的导读,为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学爱好者提供阅读参考。
《证券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研究》基本厘清了已有文献关于证券交易信息披露对市场流动性影响存有争议的源由;实证分析了证券卖空交易信息透明度提高对市场各方面的影响;对证券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边界问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系统评估了中国证券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并提出了制度完善的建议与构想。《证券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研究》研究对于当前中国证券卖空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具有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入门介绍。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德语、俄语、法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 作者首先介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及其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显著区别,其中特别指出奥地利学派当中至关重要的概念:知识与企业家才能。作者接着介绍奥地利学派的历史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其中包括门格尔、庞巴维克、米塞斯以及哈耶克。最后作者对一些针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批评作出回应,并对奥地利学派的复兴及其对经济学未来发展可能作出的贡献进行展望。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思想和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准备好更为深入地探索这一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领域。
本书记述的是经济学家牛德林教授的学术贡献和光辉人生。全书分为两篇,共十章,较完整地展现了牛德林教授在边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及成果,部分重要成果全文收录于书中,极为珍贵。此外,本书还展示了牛德林教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凡的创新精神。牛德林教授以“教书育人”为神圣天职,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在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发扬求是创新的精神。 本书的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传记性和整合性,做到了用事实说话。编著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全面研究龙江经济学人的重大贡献、精神境界、成长规律、名牌效应,集中发掘龙江经济学人的群体和流派,以期发挥重要的整合效应。
《欲望的边界》是"80后”青年学者潘启雯从自己发表过的众多财经类图书评论文章中精选出来的,是作者对自己过去10余年"财智阅读”生活的总结。此次精选的111篇,涵盖了"财智探秘”、"审视中国”、"把脉世界”、"财智边界”、"透视危机”、"传记江湖”、"企业密码”、"互联网时代”等多个方面。从出版的众多财经书中寻找或提炼"财智逻辑”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作者凭借个人的才力,举重若轻,把那些财经书中看似平常的道理或智慧,经作者的深入剖析,往往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凡为奇崛,评论立足图书就书论书又力图就书论书,让众多原本沉闷的经济学常识变得引人入胜,并由此发掘和揭示作为"财智逻辑”的深意和大义。
21世纪前十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均发生在主流经济学视野之外,凸显了其处理周期和发展等动态问题的不足。本书从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分散化工业生产的现代经济中,时间和动态问题是如何被阐述及理论化的,内容包括重商主义以来主要经济学流派在动态问题上的特点和贡献。试图传递的总体思想是,边际革命使经济分析重心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从剩余转向均衡,损失了部分动态思想;而分析框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进一步加剧了上述过程。研究现实经济问题,需要关注均衡工具的先天不足,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国有经济真是贫富悬殊的元凶吗?国有经济真是权贵资本主义的温床吗?低效真是国有企业注定的宿命吗?打破国有垄断真能换来公平竞争吗?国进民退真是与民争利吗?国资基金真能实现公平均分吗?国有股权真能简单转为债权吗?《国资监管经济学:从价值坚持到制度创新》以全新视角,深刻揭示“中国奇迹”的真实谜底!以全新逻辑,理性辨识针对国有经济的种种非议!以全新框架,系统提出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独到方案!
本书从微观层面上,期望通过对京津冀地区金融和创新的探析,分析金融和创新在促进京津冀发展中的作用,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在中观层面,本书期望通过对京津冀的有效探索,打破城市群发展中“卡脖子”的难题,实现我国城市群经济和创新的协调发展。在宏观层面上,本书通过复杂网络在经济和创新领域的运用,丰富复杂性科学的跨学科应用,为跨学科应用提供思路。本书适用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经济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作为科研相关的参考书,也可用于管理类和区域经济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方法导论课的讨论教材。
《微观经济学(第3版)》与已有的教科书相比,在内容上吸收了经济学过去十多年里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等,在叙述上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限度地把基本原理应用于对制度政策的分析,具有知识性、启迪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微观经济学(第3版)》在西方得到许多大学经济系和相关系科的推崇。
约翰·加尔布雷思(1908-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资本主义》、《富足社会》等书和大量媒体文章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思想家之一。他备受争议却声望甚高,对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又因批判和讽刺神学化、教条化的主流经济学,而被尊称为“经济学的偶像破坏者”。《的经济学家系列译丛:约翰·加尔布雷思》对约翰·加尔布雷思的生活经历和研究工作做了深入、全面的描述。作者从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总统政治选举的知心朋友、美国进步自由主义的偶像等角度解读了加尔布雷思的职业角色。这位的公众知识分子一直在试图引导我们对传统理念带来的危险性、富足社会面临的复杂性、强权机构组织兴起导致的威胁性等问题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