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和谐拯救危机》是大型公益系列节目的文字版,通过当代高僧与节目主持人陈大惠先生的对话,深入剖析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危机的根源,阐述以和谐为宗旨的化解之道。书中核心强调弘扬中国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教导人们与人、自然和谐相处,复归心灵的平静,获得美满幸福。 把佛法与科学、现实相结合,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佛经,回答了现在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焦虑、最不安的许多问题。
《和谐拯救危机》是大型公益系列节目的文字版,通过当代高僧与节目主持人陈大惠先生的对话,深入剖析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危机的根源,阐述以和谐为宗旨的化解之道。书中核心强调弘扬中国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教导人们与人、自然和谐相处,复归心灵的平静,获得美满幸福。 把佛法与科学、现实相结合,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佛经,回答了现在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焦虑、最不安的许多问题。
李维琦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即着力于汉译佛经的语言研究,历时十馀载,成《佛经释词》、《佛经续释词》二篇,为本学科在汉文佛典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取得有利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蒋冀骋率博士生郑贤章、龙国富、唐贤清、张幼君等对汉文佛典的语法、俗字、词汇进行了研究,也略有收获。今裒而集之,成《汉文佛典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以飨学者,以就正于方家。
李维琦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即着力于汉译佛经的语言研究,历时十馀载,成《佛经释词》、《佛经续释词》二篇,为本学科在汉文佛典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取得有利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蒋冀骋率博士生郑贤章、龙国富、唐贤清、张幼君等对汉文佛典的语法、俗字、词汇进行了研究,也略有收获。今裒而集之,成《汉文佛典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以飨学者,以就正于方家。
大理密教(即所谓阿吒力教)是云南佛教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大理密教此前有不同的释读,本书汇集了作者在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的十四篇学术论文,在回顾大理密教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根据对大理佛教经典、图像、金石和传世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跨地域研究视野下,对大理佛教史料的种类、属性及其所反映的汉地佛教因素进行了全新的、全面的探讨。
《康德的形而上学》一书按从自然领域出发,再进至自由领域,最后达至自然与自由之统一的进路进行。其结论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揭示出一个建基于“人之物自身的因果性(自由)”的形而上学。它是道德的、属于自由概念之领域的。这个道德的形而上学的枢纽在于人类乃至全宇宙发展的根据——意志自由,及其原则——自由之原则。康德揭明的是人的真实,同时是人的未来。 自康德的同时代人——包括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哲学提出批判至今,种种责难都借着“持久的假象就是真理”而在学术界成为公论。本书着眼于康德所从事的研究的真正问题,逐一拆穿这些公论所包含的假象。
《佛学基础》(原名《佛学次第统编》)的编撰者杨卓有感于此,做详细解说,为佛学法义之汇总,总结一切佛学之名词、要义,全面阐述佛学之法统。既综合,又列举,有显有密。太虚谓之〔但贯摄编次,使法义有一系统,而不加批判焉〕,〔将大有功于佛法之宏明〕。佛学,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往往令一般读者望而兴叹,感到学之难所适从。虽然前有《佛学大辞典》、《一切经音义》、《佛尔雅》、《大明二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书,但其或仅仅解释佛学名句,或仅将次第录列部帙之名题,或仅略序部类少提纲要,不便于一般人阅读。
《中国佛教美术论著引得》编者极尽所能呈现二十世纪海内外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之完整面貌,收辑之论著,始于1802年,迄于2000年,其间,海内外中国佛教美术研究论著,凡披览所及,均蒐辑甄录,但不以细大不捐为原则,游记、随笔、鉴赏等文章不在收录之列。邹清泉编著的《中国佛教美术论著引得》按系年形式编排,论文居前,专著续后,论文以出版先后为序,专著以作者首字拼音为序。文集于其后标注所收论文篇名。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 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 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
密勒日巴大约生于1040年,是藏传佛教大师,在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密勒日巴七岁丧父,依据当地的习俗,家产由叔父托管,直到他成年。不料叔婶侵吞了他的家产。于是他舍弃了一切身外之物,四处寻访一个能够指引他求得心灵平静的上师。他终于结识了玛尓巴。玛尓巴是一名密法宗师和杰出学者,因从印度引入许多佛教经典而被称为“‘译者玛尓巴”。 在之后的岁月中,密勒日巴在深山洞穴中独居静修,偶尔到村落,以他的诗歌宣扬佛法。他有许多弟子、随众。传说,他死后,参与火化仪式的人们亲眼见到天女从天而降,带走他的舍利子。
《真如寺志》以今寺域为记述范围。为了反映寺院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在附录中同时记载了真如庙会和真如镇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