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形象:日本学研究前沿》以日本学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研究、形象研究为核心内容,一是阐述日本的科举文化、朱子学思想;一是提示近代以来日本知识分子构筑起来的中国形象的问题,就此而展开理论性的探索研究,尝试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形象的框架下展开独到的审视与批评。
在浩瀚的南太洋中,有一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有的山明水秀,茂林滴翠;有的珊瑚环礁,如洋中长堤。不论何处,都是阳光灿烂,碧海蓝天;鸟语花香,椰影婆娑;人们高歌善舞,城乡木鼓如雷;传统习俗奇特,土制饮料迷人;海鲜琳琅满目,烧烤乳猪飘香。那里,民风朴实,人们热情好客,堪称现代的世外桃源。作者在南太平洋地区工作多年,踏访过很多岛国和地区,亲历过当地的民风和民俗。书中以纪实的笔法,描绘了作者在面太平洋地区的亲历、亲闻和亲见,并配以精彩的图片,读之如身临其境。本书对了解南太平洋地区和欲去那里旅游的读者,很有裨益。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修订版)》是探索中国士文化传统及其文化性格形成史的专著。我与作者胡益民和周月亮二位有过深浅不等的交往,深佩他们的识力,特别是深佩他们的探索路子,正好能补偿以往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历史内涵探索之不足。《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修订版)》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一般的精神特征入手,是溯远源;继以讨论封建统治者用以牢笼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是溯近源;再具体分析吴敬梓笔下的知识分子的各种类型,由抽象至具体,目的都在解释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一回事。弄清这个历史传承的意义,就不待我来饶舌了。
在本书中,美国黑人流行文化的编年史家、资深记者尼尔森?乔治为我们呈现了hip-hop的立体图景。作者讲述了发生在唱片的公司办公室故事,关于黑人青年文化与大众媒体发生碰撞带来的社会改变,关于黑人青年被挖掘成为创作者和消费者的过程,还有广告主、杂志、MTV、时尚服饰公司、啤酒和软饮料制造商以及像时代华纳这样的跨媒介大亨选择拥抱嘻哈文化的故事。
鲜艳的红莓,静穆的白桦,高耸的教堂,风采各异的雕像:这不只是一部游学记录,还是对一个民族和它文化的的素描。 跟着作者的脚步和笔,一起聆听普希金决斗的枪声,一起诵读阿赫玛托娃的诗句,一起怀想苏联时代的往事……别忘了,还有那流落在外的手抄本《红楼梦》和遥望中国的异邦友与故乡人。
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大米作为的主食。在所有吃大米的亚洲人之中,大米的象征的重要性已经在各种普遍存在的主要节日和仪式中被充分展示,例如种植稻谷的仪式、丰收仪式、婚礼等。大贯惠美子从历史角度出发,选择日本的大米作为一个例子,来表明一种主食如何成为日本人集体自我的象征。
对于今日东亚各国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很多人都在考察政治和经济时,提出了合作的必要性,这种说法在媒体中也很常见。然而,他们却毫不关注使东亚成为一体的历史根源,因此只能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深入进行探讨,使东亚文明论上升到理论高度。我不得不对自己立足于文明普遍论,努力穿凿东亚今昔考察的成果进行广泛宣传。 由于讲座时间有限,短短两个小时,需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因此无法充分动用我的研究成果,但我又无法让读者去阅读我所有的书籍以弥补不足。因此目前能做的,只有将我关于东亚文明圈的论述汇集起来,便于他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