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愤慨述说家世、家世与童年、祖父与祖母、二祖父、二祖母与二姑母、母亲的家世、继母江氏的琐事、记忆中的家庭经济状况、求学道路坎坷崎岖、私塾的启蒙教育、考院小学的新生活、礼贤中学的“世外桃源、山东临中探索人生、从北京师大走向革命、年近“而立”,奔赴新途……
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读书不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对我来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 1959至1946年,我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七年,读过四
胡适在北大,是胡适政治和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胡适,撰写胡适传记的重要内容。胡适的许许多多的政见,以及哲学理念、文学主张、学术观点、教育思想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公之于世的,几乎涵盖了胡适思想的各个方面,透过它们差不多就可以揭示胡适之全貌。本书在大量手材料的基础上,对胡适在北大各方面的活动(包括政治的、学术的、教务的)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与评析,是一部以“胡适在北大” 为主题进行重点探讨,以“胡适在北大”为主要内容兼及其他的专门著作。 胡适是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教育领域里的重要人物。本书以史为经,夹叙夹议,在大量史料基础上写成,展现历史和胡适思想的原态,用历史的、科学的尺度,对胡适作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有人说胡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一代鸿儒季羡林先生的传奇一生,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缩影。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人,但是二十世纪的大家几乎都囊括在内;每一个人可能就是几句话,一个侧面,但要拿捏到好处——这就是挑战,也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 给人作传,向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给活人作传,更无异于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弄不好讨得读者和传主两头嫌。作者的这本书却把这件事做的非常圆满。传人纪事都力求客观公正,不捧不谀不讳,难能可贵。作者文笔畅达,烛幽发微,常于小事中写出季老的真性情、大智慧。与近年行世的关于季老的其他传记相比,此书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自然
二十世纪一百年,女界涌现了许多天才,出类拔萃的女子身上多半具有相当的传奇性。写本书时便遭遇到以下三个困难:其一,如何挑选人物?挂一漏万固然难以避免,错爱和偏心也大有可能;其二,如何定义“奇女子”?凡是才智、情感、节操、行为方面大异于世俗的女子便是奇女子。这义够不够周延?其三,如何顾全各个领域?上个世纪,女性的文学、艺术、音乐、表演、科学、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都有极其出色的表现,很难面面俱到。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一部重要思想言论著作,1920年由新潮社编辑出版。全书分六类:类“关于最重大普遍的问题”(十八篇),第二类“关于教育”(十六篇),第三类“关于北京大学”(十八篇),第四类“关于中西文化的沟通”(十一篇),第五类为“普通的问题”(十一篇),第六类为“范围较小、关系较轻的问题”(十篇)。 所谓“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功业”,同时也是一种“言说”。后人评价蔡元培,看他如何“办大学”,也看他如何“谈大学”。陈平原认为,蔡孑民先生在追忆北大岁月时,总不忘阐述自家的大学理想。因为所谓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以及大学管理等,既是一门高深学问,也是一种日常生活;如此兼顾理论与实践,需要一种特殊的文体来实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即席发挥或精心准备的
权术:领导者理政治世的办法与技巧。韩非,战国时代法家的集大成者;说权术,千秋青史,当首推韩非,他是精研权术的大匠。这所有都在他的《韩非子》一书中。治国安邦,君主策略,臣子应对,排难解纷,真诚奸诈等等。事有所需,韩非子便一一想到。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书中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本书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
《十年乔木锁寒枝:乔冠华与章含之的情爱世界》是一本单纯讲述乔冠华与章含之盼情感的书。拨开历史烟云,作者只将笔尖专注于二人真诚的情感。从相识的误会风波,到相守的温馨琐事,全书将这对半路夫妻的忘年恋情描绘得细腻曲折、感人至深。
全景式描写现代农村社会创业者辉煌经历的传记——《乡间大道》,在山东作家夏仁胜先生的艰苦努力下终于问世了。这部40多万字的长篇宏制绝非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作者以其满腔的书写热忱、深入的历史切入、明晰的现实责任与自觉的道义担当,为读者奉献了一幅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在不平凡历史阶段曲折前行的社会画卷!或者说,就其文本所探索的思想道路与折射的时代光芒而言,我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似乎,《乡间大道》为我们提示的东西更加令人安慰与鼓舞,因为写实的成分远远大于虚构的成分,犹如一次滴水成潭的过程。而一个真实的生活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传统观念观念既冲突又妥胁的成功奋斗,是怎样一种是非交织、苦辣酸甜的历史,又是怎样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追求。 千百年来,农村之与中国,是一个永远
他们是学界泰斗,或是艺界大“牌”,《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们,历时几年,真情记录了与大师们率性交流的瞬间。 他们是高山仰止、不杂不泥的逸士,或是一体通透、毫无理障的高人,其人生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充满艰辛与磨难。但均具备不被命运所击倒的性格,能在悲剧环境中活下去的能力,才可以“穿越时间而赢得灵魂凯旋的幸福”。 大师、智者——人生的挑战者与胜利者,这是他们共同的名片。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是启功珍爱的一方藏砚的铭文,他取其中“坚净”二字作为自己的书斋名,“石”与“水”均为自然造化之物,“坚”与“净”皆出自天性之源。启功有诗:“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审美归于自然,诗书出于天成,学问求于平常事理,操行守于坚净”。“坚净”二字也正是他道德操守的生动写照。 他是一个行圆智方,“双眉弥勒开”的“脸微圆,皮欠厚”的智者,他以“中学生”之身份走上“副教授”之三尺讲堂。他生性忠厚,极少表现“多目金刚怒”的情状…… 阅读本书的理由:从1933年进入辅仁附中,1935年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直至去世,他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二年,从事高等教育七十年,是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两朝元老。 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倡导
《台湾故事会》是东南卫视一档主持人在演播厅的节目,以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为故事主体,以主持人讲述并辅以视频资料、历史图片为叙述手段,运用轻松、风趣的表现方式,讲述发生在台湾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在节目中,主持人不光是故事的讲述者,还常常是故事的参与者、亲历者和目击者,常以即兴模仿和腹语表演的形式变身为当事人,在剖析新闻故事的同时,带给观众会心的一笑和无穷的回味。 节目邀请台湾政治模仿秀人、腹语大师邓志鸿为嘉宾主持。邓志鸿在台湾娱乐圈沉浮几十年,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台湾当代传奇故事如数家珍。他擅长腹语,曾在台湾主持多档知名综艺节目,主持风格风趣而又不乏严肃。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那天,他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向给他行礼的校役鞠躬还礼。而过去的北京大学校长向来是不理睬校役的。此后,他每天出入校门都脱帽向校警鞠躬。北大新生入学,有名新生拎着很大的包裹来报名,看见路边一个老头,就把他叫过来:“老头,给我看下包,我去报名。”老头等了一个小时,一直不动给他看包。后来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又看到这个老头,他就是季羡林。本书辑录了100余位老师的老掌故,按一切生命体的四个成长阶段,分春种、夏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