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赴德国留学机会,一去就是十一载,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特别是到了40年代,德国遭盟军飞机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同时食物奇缺,他在饥寒交迫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感人至深,很值得一读。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佛学家、书法家,杰出学者。 马一浮先生作为现代学术界中国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如浩浩海洋,广博无限,深邃莫测;其为人如巍巍山峰,沉稳踏实,笃厚安详。本书以详实的手材料,叙述了马一浮先生精深治学,淡泊清贫的一生。
《梁漱溟评传》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作为国学大师的梁氏对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挥和独特的贡献。作为“行动的儒者”,梁漱溟不仅是卓而不群的思想家,而且也是勇敢的社会探险者。《梁漱溟评传》亦从学术的角度,指证了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留给后人的无穷思索
《钱玄同评传》将钱玄同置于近现代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广阔时代,追溯了钱玄同从一个崇拜皇权、笃信经学的儒学转变为一个激进的启蒙思想家的历程,系统评价了钱氏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音韵学、经学、国民启蒙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贡献,勾画出一位“术业专业而识解宏通,议论激昂而持躬谨介”(黎锦熙先生评语)、学术与道德完满结合、既对学术界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国学大师的形象。
本书是一部从思想学术角度描述康有为一生的传记。作者将康有为放在风雷激荡的时代思潮交汇点上,从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与融合中把握其一生的思想和学术主张的演变与建树,从而给读者勾画出康有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一个悲剧式的启蒙思想家。本书结构严谨,行文凝练,不重蹈前人之辙,不作无据之推测,实为康有为研究的脱俗之作。
胡适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收录了胡适离开中国大陆至离世前(1950—1962)十二年间的日记。选编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这样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可资借鉴。 社会价值大: 无论是誉是谤,胡适始终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个注意的焦点:在许多思想和学术领域内——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教育等——有人亦步亦趋地追随他,有人引申发挥他的观点和方法,也有人和他从容商榷异同,更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他施以猛烈的批评,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这一事实充分地说明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枢纽地位。本书反映了这一风云人物
《贺麟评传》追踪考察了贺麟一生的学术生涯和心路历程,对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着力进行深发掘和准确评析,旨在如实展现其纵横现代中国六十余年的重大学术建树,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立论新颖,持论公允,材料丰富,理明辞达,为近年来贺麟研究的鲜有佳著。
本书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国学大师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学术生涯,展示了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政治之间往复游移的一生,评述了他卓尔不群的哲学理念、中西文化比较观、人生观及政治思想,尤其是宪政思想。作者以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为经,以张君劢纵横捭阖于哲学、文化、法学、政治等领域为纬,突现了一代学人在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上的风范。
钱基博编著的《国学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五种书的合编,收录了钱基博关于《周易》、《四书》、《老子道德经》、《古文辞类篹》、《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集中了钱氏主要的解题著作,其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本书的作者、版本情况以及读法,是了解经典的入门之阶。
相比兄弟徐志摩的激情似火,胡适含蓄正统,他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被称为是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愿意与一个小脚女人过了一辈子,且无怨无悔,在这点上,鲁迅是没有做到的。但是,作为民国一代才子儒士,胡适的生命真的与女人绝缘了吗? 其实不然,在他的周围其实围绕着很多女人,朋友、同行、暗恋者、红颜、隐秘的情人,并且在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他又是个不得不说的人物,甚至和陆小曼有着说不清的暧昧。而且,胡适还与张爱玲曾有过一段缘。 可以说,胡适的生命中从不缺女人的身影,一个学者的另一面也有着柔情和浪漫。爱国家,爱文化,也爱那些触动他心灵的女性,因为他选择了坚守没有爱情的旧婚姻,必然会有情感上的孤独,那么,胡适又是怎么对待这些情感的,又是如何与民国女性交往的?一切答案都在本书中。
本书以大量手资料记述罗振玉的家世与学术活动。他毕生殚力国学,致力于搜求、整理、刊布古代史料。其中甲骨、简牍、敦煌文书等经其倡导研究,于今俱成显学。他们与王国维共同开创的“罗王之学”打开了国学研究新天地。从“罗王之学”的形成过程,展现了一代学人的成长、交往与感情经历。
《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蔡元培评传》以求实求信的科学态度及平实晓畅的文字,对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化、新学风、新学府的开拓者,作为“戊戌”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沟通者,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奠基者,以及作为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学贯中西的“通人”的杰出代表,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评价。读后使人对蔡元培这位“国学大师”“人世楷模”将有更为深切的认识,也使人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捩盛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教案观及文化观,多维度地探寻其心路历程与思想底蕴,检讨其眼光心计的高远深邃与毁誉得失。并通过对《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的实证性研究,揭示出严译名著的特色与价值,以及严复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是梁漱溟儿子对父亲梁漱溟的全面追忆,书中配有大量珍贵图片,作者回顾了父亲梁漱溟风云激荡的一生,他十年浩劫中的所作所为,他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行动轨迹,他为和平建国所作的努力,还有他直言敢谏的历史回忆。书中还描绘出了家庭生活中的梁漱溟,作为父亲的梁漱溟的摸样,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走进了这位现代思想大家的内心世界。 早自上世纪20年代起,父亲就倡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指孔子思想对人类生活的真价值终究有一天会为人类所理解所认识,并用之于自己的生命,用之于自己的生活,以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 ——梁培宽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
本书旨在以翔实的材料,说明顾颉刚学说产生的背景,他研究古史的独特方法以及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同时还评述他一生涉足的民俗学、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学术活动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