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7月的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巴拉克·奥巴马以一场面向整个美国政坛的演说震惊四座。其中一个词语尤其在听众心里留下烙印,它提醒我们,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每当面对分歧和危机,我们总是顽强地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未来,或者如奥巴马参议员所称,总是怀有那“无畏的希望”。 如今在《无畏的希望》中,奥巴马参议员提倡一种不同的政治——这种政治面向那些厌倦了激烈的党派斗争的人们,以及因国会里和连串竞选活动中“永无止境的群战”而远离政治的人们;这种政治源于“我们不可思议的民主试验”的核心精神的包容性、崇高性,以及我们对这种精神的认同和坚持。他探究了那些甚至能令心肠最好的政治家停止发出正义呼声的势力——从害怕失败到必须不断为媒体宣传筹措资金。他还以非比寻常的亲密笔触讲述个人经历,配以自我
这本《张忠谋自传》的出版,尤其难得。张先生18岁时,就从战乱中的中到达了美国哈佛大学。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睦在英语世界中专心地读书与工作。现在他自己居然以中文一页一页地写出他的历练,这正是他科技世界以外的另一项人文成就。 这本自传涵盖的时期是自作者出生至33岁,恰是我现在年龄一半。 忙于做事的人很少有时间想过去,但在夜阑人静,偶尔回想过去时,作者最怀念的倒不是33岁以后的事业稍有成就的时期,而是作者的前半生。
本书前五章缕述作者赴美国前的早期教育,以及到美国后的继续学习,先是在马萨诸塞州芒森城的芒森学校,后来在耶鲁大学。 第六章从作者出国八年后重返中国开始。一向被肖成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个东方人变化基本内在的气质,使他在面对感情和举止截然不同的人时,觉得自己倒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拟的,那不就奇怪了吗?我的情况正好如此。然而,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更加强了。因此,接下去的几章专门用来阐述作者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作者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作者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传》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叙述了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和奠基人校长热爱祖国、矢志教育,为创立复旦和培育复旦精神作出的杰出贡献。深沉地展示了传主在社会急剧转型、国家衰弱危亡之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家难中缔造复旦、奠基复旦的历程,以及他探索的既融合耶鲁,又具有崭新的中西文化特色的大学管理和教学的理念、方法。
温斯顿·丘吉尔著的《我的早年生活——丘吉尔自传》横跨1/4个世纪,介绍了他从婴儿、学童,成长为一名军校学员、少尉军官、战地记者,很终成为一名年轻的政治家的历程。“书中,我尽力把我的各个年龄阶段相应的看法和观点展示给读者。”丘吉尔“不放弃、不放弃、决不放弃”的坚毅性格,将在这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奋斗中的年轻人给予极大鼓励作用。
《瓦格纳口述自传》是由理查德˙瓦格纳口述,其妻子科西玛˙瓦格纳记录整理的一本名人回忆录。书稿从其出生的1813年一直到步入事业1864年,完整展现了瓦格纳50余年的动荡生活。瓦格纳一生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事:音乐和女人。他是的在生前即达到辉煌的音乐家,拥有大批的粉丝。另外,与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相比,瓦格纳在为人处世却常常被人诟病,此书中还涉及他与许多人物如贝多芬、李斯特等人的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瓦格纳成长史也是一段欧洲音乐的发展史。
《钏影楼回忆录:外一种》是包天笑的作品,这部回忆录记叙了清末中国,尤其是苏沪一带的社会、家庭变迁,以及民国初期作者移居上海以后的写作生涯、社会活动与人事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