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他的挚友、学生、著名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以及他的家属根据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撰写的回忆文章集纳而成,详尽的记述了田汉的生平事迹和在戏剧上的贡献,是一本研究田汉和研究中国现代戏剧改革史的珍贵资料。本书由他的挚友、学生、著名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以及他的家属根据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撰写的回忆文章集纳而成,详尽的记述了田汉的生平事迹和在戏剧上的贡献,是一本研究田汉和研究中国现代戏剧改革史的珍贵资料。
本书按年排比,以人相系,大致勾勒了唐文治的生平事迹,也简约描摹了自晚清到新中国之初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探究唐文治在某些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清晰的资料,这其间有许多资料系首次向社会公众披露。这是我国又一部研究唐文治生平史,以及研究近现代政治史、教育史的可资传世的长篇力作。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真理的先驱之一,他曾说“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为实现救国理想而壮烈牺牲。谭嗣同“能文章,好任侠”,“文为奇肆。其学以日新为主”。本书上卷是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卷是谭嗣同自定的“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下卷大致为1894年后的诗文及报章文辑、书简、附录等。本书是了解和研究谭嗣同其人其事的之书。
《阐释与创造文艺研究书系》收录了近十年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文艺研究》上发表的一些重要学术理论文章。其遴选的时间范围大致在2002-2009年之间。 《文艺研究》自2003年设立“学者访谈”栏目(2005年改为月刊之后,栏目名称为“访谈与对话”),至今已经发表文章60余篇,近百万字。“访谈与对话”栏目的主体均为外学界广有影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其中既有著述等身、经验丰富的学界耆宿,也不乏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学界新锐。更为重要的是,在接受《文艺研究》杂志采访的五十余位学者中,目前已有数位学者谢世(启功、敏泽、林庚、钱仲联、葛一虹、贾植芳诸先生),他们所留下的语言和思想、性格风貌,至今已成绝响。将数十位重要学者(作家、艺术家)的访谈录、对话录结集出版,不仅可以其治学之道路昭示后人,更可以其精弘
《忆叔雅先生:记刘文典先生执教云大十五载往事》以纪念刘文典为主题,汇集了曾与刘文典共事的教师、聆听他教诲的学子以及深受他影响的晚辈后生写下的纪念刘文典的文章。同时,收集了部分云大人在各类报刊发表的纪念刘文典的有关文章,并配以一些老档案和照片。《忆叔雅先生:记刘文典先生执教云大十五载往事》稿对于纪念刘文典先生,弘扬大师的学术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忆叔雅先生:记刘文典先生执教云大十五载往事》稿资料丰富,结构合理。
河北大学中文系,历史悠久,名师辈出。从河北大学的前身天津师范学院算起,河大中文系涌现了众多靠前品质的专家教授,其中有顾随先生、张弓先生、裴学海先生、韩文佑先生、魏际昌先生、雷石榆先生、詹?先生、黄绮先生等等,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斯人虽已去,其人、其业仍需我们纪念追随。《学海梯航(远去的先生们)》作者刘玉凯先生,为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自入大学起便跟随诸位先生受业,深得各位先生喜爱。留校任教后,其跟诸位先生朝夕相处,更能亲聆謦?。这十几篇文章,作者用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法、深厚的学术功底,刻画了先生们的音容笑貌,展现了他和先生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后辈学人再次领略了先生们的辉煌成就。本书可以说是半部中文系的系史,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加了解河北大学中文系。
傅斯年不是一位流俗的政治家,他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他从事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他从事学术活动从不考虑个人的成果和名誉,而是为了振兴中华学术。由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机构的管理和学术研究的组织工作中去,使得他没有过多的时间从事于个人的研究和著述,再加上英年早逝,结果没有什么宏篇巨著传世,也没有等身的作品嘉惠后人。于是有人为此而感到惋惜,有人讥讽他徒有盛名。其实,只要看一看他领导学术研究的艰难经历与宏大气魄,读一读他那数量不算太多的论著,我们便会发现,他组织学术研究的能力是罕有匹敌的,他的学术成就也多具开创性。
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档案史料,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大量披露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尤其一九四九年后二人鲜为人知的心声。
民国是个人才辈出,名人闪耀的时代。那个历史时期,不但孕育了众多可敬可叹的文人大师,更是诞生了让后人敬仰乃至膜拜的两个文化旗手鲁迅与胡适。他们对爱情、知识都充满着渴望,对人类的苦难充满着痛彻肺腑的怜悯;他们都来自文化圣地,交往频繁,并且留学西洋;他们都从旧社会走来,同样娶过小脚的女子……
书描述了杨景凡作为一个纯粹“理想主义者”的精神生命历程。因为执着于个体生命的尊严,杨景凡从未停止对自我新认知的探寻,从革命者到学者再到智者,直面时代变动不居的精神处境,他总要追问和反思,在追问和反思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暮年杨景凡在人文经典的书海里作精神漫游,为的是重新确立“一种道德信念”,以为自己的“理想主义”招魂,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善和爱是他塑造“理想主义”人生而确信不疑的“而客观”的“真理”;他经由人文经典的“叙事伦理学”,最终放逐了险滩暗礁之心绪,航行在江海月明中,迎候艺术化人生的晨曦。
此书是一部民国名人传记,又是一部民国文化传记。它记录了民国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虽没有囊括所有,但已足以体现我国的文化人在民国时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那是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那是他们自我实现的追梦历程。他们不论是为众人所认可、名满天下,或是思想叛逆、孤独地与自己的灵魂为伴。他们都在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梦想,为此他们不惜赴汤蹈火、终生坚守。正是他们,使民国的表情符号在我们心中激起朵朵涟漪,而又使那种表情在我们脑海里渐渐清晰。这种表情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让我们坚守和追梦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