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因出身闻达天下,有人因感情爆得大名,有人因专业研究有着长远的影响力。而梁思成,是将三者合为一体的人。 他生于日本,天生双腿微残,却一生踏遍大半个中国,测绘和拍摄无数古建筑遗物;他是绯闻故事里不起眼的角色,却创办了一个严谨客观的学科;他是地地道道的 二代 ,却突破了父亲的光环,成为一代建筑宗师。 与林徽因神仙眷侣的生活没有让他成为 男人公敌 ,他支撑了林徽因灵动的思绪,创作出《中国建筑史》这样的皇皇巨著,惊动世界,不仅耶鲁讲座,而且使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免遭美军轰炸。 令人扼腕的是,他可以保护外国的古建筑,却无法保护老北京的城墙。晚年的再娶,几乎使他众叛亲离。而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他渐次迷失,*终落寞而去。 本书叙述了梁思成的读书、成长、感情及学术追求,大量披露
“全力以赴”是贝聿铭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如今,贝聿铭已八十多岁,这仍然是他的座右铭。他的祖父还传授给他另一则孔子的格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宇宙与贝聿铭之间有个共同点:我们对二者皆了解甚微。以贝聿铭作为建筑师而言,这本书主要就想改善这点。贝聿铭一向希望世人通过他的建筑了解他;本书是他详细地谈论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因此,我也希望能借这本书把贝聿铭的建筑观留传给下一代建筑师、给所有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以及那些有幸进入他的建筑欣赏美术和音乐的朋友们。 我与贝聿铭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在我们共同制作电影专案的五年间(分别在纽约、巴黎、柏林、京都和卢森堡),那期间,他成了我的挚友。贝
本书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台湾文学始祖沈光文研究”(16JDGH119)的研究成果。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浙江鄞县人。明末清初,沈光文在从事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由广东渡海北上时突遭飓风,漂泊至台湾岛。寓台三十年间,沈光文不仅教授生徒,作育英才,行医济世,而且著述宏富。他在台湾播撒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其在台湾文学史、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与贡献。沈光文的诗歌开创了台湾遗民文学、乡愁文学、乡土民俗文学的先河,他还首创了台湾第一个诗社“东吟社”,台湾之赋,亦始于沈光文之《台湾赋》。戴光中认为:“后来台湾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其主导样式、主要文学活动、主要精神取向,无不渊源于沈光文。他是无可争议的台湾文学始祖”。这一论断
梁启超之子,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印证了中国人"虎门无犬子"这句古话。尽管如此,他在文革时期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劫难。然而,更广为人知的,其实是他与林徽音那一段爱情佳话: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当我们走在都市的大街上,看着满眼花花绿绿的广告牌,还有广告牌所依附着的耸立云端的高楼大厦,可曾想到是谁设计了它们? 当我们看着飞驰在立交桥上的各色机动车,还有承载着它们的那些桥梁,可曾想到是谁设计了它们? 当我们悠然地坐在办公室里翻阅着一本本精美的时尚杂志或书籍,还有我们身穿着的漂亮的服饰,可曾想到是谁设计了它们? 甚或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计算机连同它们附带的键盘、鼠标等,还有我们工作之余用来减轻压力的电视、电影,可曾想到是谁设计了它们? 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有一个叫做“设计师”的人们为我们设计着,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和无限美好!我们应该向这些设计大师们致敬! 《设计大师 : 时尚的者》就精选了世界上70位设计大师,为大家展示他们的大
四十年里,建筑家安藤忠雄不断思考着属于自己的路向。他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不断抓住机会拼命着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开始是边工作边学习建筑,之后开启了自己的世界建筑之旅,期间从未间断反复思考建筑。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思考、建筑师工作的要考虑问题、新时代对建筑的再思考以及建筑的未来。最终成为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家之一。
在《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就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比起巴尔扎克,特别是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富戏剧性,经历更为坎坷,命运也更残酷。茨威格把他六十年的生活看做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并把自己对命运的操纵权交还给了命运:茨威格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成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是一个的矛盾产物,是人类中,也是艺术中的一个的二元论者。“淫欲产生纯洁,罪行产生,喜悦产生痛苦,而痛苦又产生喜悦。矛盾永远都是互相牵连的。他的世界横跨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在上帝和魔鬼之间。”茨威格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陀恩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散文化而非学究式的论述,并把他的笔深深掘进俄罗斯这位作家的灵
电视这种媒体,特点之一就是内容转瞬即逝,不能奢望有兴趣的观众会转录。云南人民出版社将电视内容转换成平面印刷,提供传统阅读方式,是个切实的办法,但我这里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出版社方面的创造性。媒体形式不一样,优势就不一样,出版物在文字内容方面,在平面图象方面,更为细致深入,扩展了人文内容,读者可以优游自如地检点,仔细审视。作者希望出版物还能多于电视栏目的,是挖掘一些负面的和有争议性的人物和内容。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有个特点,就是负面的经验多。这些经验是宝贵的。当我们认识到它是负面的、有争议的,积极的意义就显现了。
这套建筑师个人专辑之所以冠名为“前卫”,并非为追求时髦。其用意无非是想要强调在这一批建筑师的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或多或少的“敢为人先”或“走在前面”的气质而已。 既有建筑师本人的观点(论文、访谈或评介),又有编年式的作品简介,是这套个人专辑所具有的一大特点,它可以使读者对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在反复对照中加深理解,这是任何的评论都无法比拟的。 建筑师崔冠英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到如今,借韩国经济急速发展的东风,设计了大量多样化、大规模、完成度极高的建筑。他成功设计的个人事务所和国民大学国际教育馆充分说明了这一切,他做的大学教育设施都是一流的。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人格是一种操守,一种精神,是做人的灵魂。梁思成夫妇之所以被后人怀念、尊敬,人格的魅力最为重要。他们真诚无邪,爱国敬业,忘我奋斗,追求新知,从不屈从于权力、的压力,坚持他们认定的真知、真理,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少有的风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程泰宁(建筑院士访谈录)》基于对于程泰宁院士深度采访的影像资料整理而成,详细地讲述了他从孩提时期的求学经历,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地学习和工作的历程,更为重点的是到成为院士之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以及学术思想以及作品展示,对于建筑和规划从业人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全力以赴”是贝聿铭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如今,贝聿铭已八十多岁,这仍然是他的座右铭。他的祖父还传授给他另一则孔子的格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宇宙与贝聿铭之间有个共同点:我们对二者皆了解甚微。以贝聿铭作为建筑师而言,这本书主要就想改善这点。贝聿铭一向希望世人通过他的建筑了解他;本书是他详细地谈论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因此,我也希望能借这本书把贝聿铭的建筑观留传给下一代建筑师、给所有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以及那些有幸进入他的建筑欣赏美术和音乐的朋友们。 我与贝聿铭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在我们共同制作电影专案的五年间(分别在纽约、巴黎、柏林、京都和卢森堡),那期间,他成了我的挚友。贝
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1906—1998年)是20世纪 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之一,在逻辑学、科学哲学、认知论和美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雷梅·卡德维拉-韦宁著的《建筑师解读古德曼》介绍了古德曼哲学中与建筑和建成环境有关的主要内容。 古德曼在他的主要美学著作《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1968)中特别讨论了建筑,此外还有两篇论文《建筑如何表义》(1985)和《论占有城市》(1991)。他在《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1978)中的主要哲学概念也适用于建筑。古德曼思想尤为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建构因素:并不存在既定不变的世界,而知识和现实在不断被建构和重构。其他理论,比如解构,明确要求打破现代准则,但古德曼关于构造世界的概念为理解多元的现实何以构造和再造提供了积极、建构的方式。 古德曼论述建筑的思路不仅与向理解
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保罗·基德尔著的《建筑师解读伽达默尔》以简洁而易懂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德国 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rner)的著作,重点关注伽达默尔哲学中对建筑师、建筑教育工作者及建筑理论家 有影响力的部分。 伽达默尔的艺术哲理特别重视“游戏”这一行为,因为“游戏”发生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他吸取导师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反思了艺术中的意义和象征主义,又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引向了新的方向。他的解释理论,即“哲学阐释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方法,可以理解过去对现今的影响,可以在不断求新的方式中活用文化的历史。 伽达默尔的思想为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建筑史学家以及这些领域的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这个天地充满了理解的可能性,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或者否定建筑历史,而是带着建筑历史
《梁思成/中国建筑名师丛书》作者林洙。 《梁思成/中国建筑名师丛书》内容提要:我国当代建筑学家。早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曾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清华大学硬件西主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名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会长。
作者根据几代建筑师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年龄段划分代别,介绍了中国四代建筑师。*代是清末至辛亥革命(1911)年间出生的,这一代建筑师全部是留学外国学建筑学的;第二代是20世纪10年代~20出生且解放前大学毕业的,出国留学占少数;第三代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生,且是解放后大学毕业的,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后的50~60年代;第四代生于解放后,成长于 文革 时期,上大学恰逢改革开放年代;现在三十多岁的建筑师也一并暂列第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