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从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的双重角度,对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进行讨论,包含了对地域理论的介绍与解读以及对典型实例的评析,特别对一些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将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通过《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可以了解瑞典与挪威地域性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多元化时期地域性建筑的思想来源、表现手法、特征几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建筑地域性的创作,丰富地域文化特色也有着可为借鉴的意义。
公元前57年,古罗马雄辩家西赛罗从流放地回到家乡,发现他的宅第已经被对手格洛狄乌斯的煽动策划所拆毁,并在原址建造了庄严的神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西赛罗发表了一篇雄辩演说“Pro Domo Sua”( 为家园辩护),最终说服了氏老院,拆除神庙,恢复他原先的家园。 两千年后,同样有过流放命运的33岁匈牙利人,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丢掉了他在以色列技术大学的教师工作。此前他刚刚参加完1956 年的第十届国际现代建筑大会,并在会上首次提出了“移动建筑”需要一个“可变化的社会”理念。这个理念完全来源于居住者的意图的自由表达强调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一种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休闲活动的能力。建筑师必须允许人们的自发性建造,同时使这种建造尽可能的“可变”。半个多世纪来,弗莱德曼始终坚持的就是:建筑师与其固执己见沉
本书收录了38位世界知名建筑大师的59篇访谈,在我们精心挑选的大师中,既有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科班教育,完全依靠个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努力自学成才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也有出身艺术世家,早年拍摄过电影,但最终转而关注现实世界,研究城市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颇具影响力的荷兰建筑师瑞姆·库哈斯。既有以教育理论见长,在建筑界不断掀起头脑风暴的瑞士建筑大家伯纳德·屈米;也有以做实际工程见长,在全球众多国家留下自己建筑坐标的赫尔佐格。既有当今风潮的新锐汤姆·梅恩(2005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也有已故的建筑界泰斗菲利普·约翰逊。当然,还有将“打破传统建筑空间”作为自己的信条,以独特视角切入建筑,敢于向未来发起挑战,以其特立独行而震撼世界的前卫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再加上理查德·罗杰斯、阿尔瓦洛·西扎
本书充分地体现了泌阳故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一本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建筑潮流,洞悉从古典到时下的种种建筑流派的实用手册。自前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帝国主义,到如今的后现代主义、粗野主义和生态主义等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本书用两个版面介绍每一种建筑流派,包括产生的时间、历史阶段,从原理上阐述其适用性、实用性和重要性,并且记录了该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物,以及相关的关键词。 总之,作为一本便携的备查参考书,本书会被那些喜欢欣赏、并且也懂得欣赏精致结构和优美建筑的读者所喜爱。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建筑是什么”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读物。
《现代西方建筑美学文选》甄选了英、德、奥、俄、荷、意、美、瑞士、丹麦等欧美国家的建筑领域美学论文,多为现代建筑的美学研究成果,大致是现代主义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文献,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建筑美学发展源流、现状提供了参考,也是美学在西方现代建筑领域的一个折射,对西方现代美学研究者也是一个珍贵的参考检索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