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一生的活动时多方面的,其思想也是非常庞杂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科学工作和哲学思想的评价有所争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纂就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研究和讨论提供一手的材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
本书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 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补充。
本书是根据熵理论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思想,从哲学视角研究大数据和信息熵的专著。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大数据和信息熵的哲学本质,探究了信息和信息熵的哲学思想源泉,阐明了大数据从产生到知识本体化、再到信息熵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信息熵本质奠定了哲学基础。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效用体现在对于社会不同主体对象产生的作用,通过对信息熵效用的原则和影响信息熵效用的因素研究,验证了信息熵揭示的客观发展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规律,是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对价值量化等理论研究创新的有益尝试。因此,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哲学研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展、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社会文明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提升科学推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改进思维方法,作为 科学逻辑 丛书之一,本书从科学推理的实用角度来编写,不仅详细介绍了科学思维的逻辑原理,而且结合丰富的科学案例来阐明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论述科学的推理方法,从而启发科学思维并提升读者的科学推理技能。科学推理的逻辑重点是归纳逻辑。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科学概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理、因果分析、因果推理、因果探究、实践推理、科学假说,附录附有科学推理测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逻辑学、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科学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适合对此感兴趣的各类读者阅读。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变革,以及随着这种变革所发生的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大写的科学革命”。具体来说就是:勾勒史前人类神话宗教自然观与自然认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科学思想意蕴;厘清中世纪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近代早期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阐述近代科学革命的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及其关联;探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自然观的新变革及其方法论创新所引发的现代科学革命;构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未来科学革命形式。由此就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史为鉴知兴替”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由自然观变革和方法论创新所引导的“大写的科学革命”的概貌。
本书探讨钱学森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发展过程,论述钱学森系统科学体系结构,考察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中提出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评价钱学森对这门新兴科学的独特贡献,并且放在世界系统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中解读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过去三十年进行回顾和反思,探讨系统科学如何进一步发展。
本书围绕科技规划的一般过程及其方法展开论述。按照科技规划的过程,从科技规划的编制、科技规划的实施、科技规划的评估等方面展示科技规划的整体面貌,其中重点论述了科技规划编制阶段的优先资助领域遴选相关问题。同时,应用案例分析方法,评析先进国家科技规划编制的经验, 并对我国科技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和政策层面的思考。
《自然的体系》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但又绝不是一部塞满艰深晦涩的奇特术语的不可思议的天书。它是通俗易懂的、情文并茂的、有血有肉的。它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前夕的进步思想家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的暴政和宗教所表现的强烈的憎恨、对备受压迫和愚弄的不幸的广大人民所流露出的深厚的悲悯心情,使人受到感动;而且人们也几乎透过字面隐隐听到革命的战斗号召,从字里行间嗅到强烈的革命气息。《自然的体系》这部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也许正是另一种原因,使得统治阶级读了感到惊惶失措、寝食不安,进步的人民读了感到欢欣鼓舞、勇气倍增的缘故吧。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首次公开了钱学森从1986~1994年在全国系统学讨论班部分讲话内容,给出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论述,反映了他在系统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深入的过程。
本书紧紧围绕怎样培养研究生这一核心问题,阐释学术论文撰写是构建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最强有力工具,而学术论文的发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获得的成果,意在达到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全书包括三条主线,分别为思维主线(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一切正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活动中)、行动主线(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不断修改)、成果主线(研究计划?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书)。
作者通过引用西方和中国哲学作品,论证了多种正确道德的存在以及涵盖与西方和中国相关的价值都包含在真实合理的多种道德之中;随后讨论了限制真实道德范围的约束条件、儒家有关情感和反思促进人的道德能动性的深刻见解;接着讨论了接受多元相对论可能产生的道德承诺的问题,提出道德传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需要彼此相互学习,借用道家开放包容和积极调适的思想论证了其他生活方式的价值不是需要避免的威胁,而是丰富人生的机会。本书将有助于促进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话。
\\\"这是一本能 青少年进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入门图书。 全书按照大学生物类教材的经典逻辑结构,从 初的单细胞生命,一直讲到演化至今的所有生物类型。通过大量微距摄影图片、详细的步骤图,用简练的语言把生物身上的秘密一一讲解清楚。生物的身体构造、分类、骨骼系统、生命周期、感觉系统、运动方式、繁殖方式、防御技巧、伪装手段……在了解这些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基础上, 知道它们为什么在漫长的演化中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以及它们有什么独特的能力,让它们可以生存至今。自然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阅读本书,孩子可以扩展眼界、了解仿生科学、爱上生命及自然,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和用于创新的勇气。\\\"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组织汇编的系列丛书《系统科学进展》的第3卷,包括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经济学奖的解读、复杂系统本征微观态理论、从大数据到重要信息、人机融合社会中的系统调控、大数据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改变、智能与人机环境系统的关系、赛博时代的数据科学、军事系统的复杂性对抗、人类出行普适规律的形成机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思想比较深刻并具有很好的可读性。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相关思想和近期发展,了解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本书选取钱学森从1961年到1998年关于系统科学的书信共277封,并按系统科学的结构进行了分类编排,每部分均作了简单介绍。读者从书信中可以全面了解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的论述,并且按时间顺序了解钱学森思想发展的脉络。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特雷希认为,这个时期的机器是独一无二的,能够作为技术手段和富有想象力的模型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作出反应。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形成于古代社会。而且不论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在当代社会仍然在发挥作用。本书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学者及其学生和合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科学史研究进路与方法的新探讨,在传统生命文化和传统工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科学史中传统与现代、科学观与意识形态、科学的误用三个主题的史学探索。本书不仅展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传统科学文化资源研究团队的史学成果,而且显示了该团队娴熟使用传统的文献考证、模拟实验和历史计量学方法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的关注。
特伦斯·海恩斯著的《伪科学与超自然现象》系“科学思维书架”之一。对 术、死后灵魂、心灵学、占星术、不明飞行物、信仰疗法、“替代”医学等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不明飞行物登陆、外星人绑架事件、鬼屋、与死者交流、宣称信仰疗法具有神奇治愈功效的术士以及“替代”医学的神奇疗效等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当代生活中各种伪科学和超自然现象进行了严谨的评论。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对于从事科学思维、科技哲学、科学史等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讲述了西班牙的近两千年的科学历史,展现了西班牙以科学为梦想的科学家及科学机构的故事,书中的科学者们以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状况为条件,致力于科学,度过了人生充满希望的时光。近代西班牙人认为,科学是一个值得终生奉献的梦想。本书也印证了西班牙人从来都不乏能够欣赏科学价值这一事实,而西班牙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与价值也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