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学史研究论著和论文中精选了25篇学术文献,分为5编。 编从总体上把握什么是科学史,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史等问题;第2编主要涉及起源时期、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科学史研究,让读者了解科学在其起源和各个发展阶段曾经是多元化的;第3编帮助读者领略近代科学经过哥白尼革命和牛顿的综合、到19世纪完成经典科学的建立的过程;第4编展示了相对论、量子论和进化论等不同于经典科学的新科学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的发展情况;第5编着重关注科学编史学思想方面的演变,读者可以了解到从内史论到外史论、进而到社会建构论的多种科学史研究风格,以及不同研究风格之间的争论。 本书每一编之前都配有本书编者撰写的导读,每编之后列有相关的延伸阅读文献,书末附有相关的学术资源简介。 本书可供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专业的学生、教师
《数学的诞生:古代—1300年》是一本简单的书也是一本复杂的书,是一本遥远的书也是一本亲近的书。在书中,作者为大家介绍了10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数学先驱的生平事迹与他们的成就。也许其中介绍的一些数学问题你并不了解,也许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你并不熟悉,但是这并不会妨碍你对他们人格的理解,也不妨碍你从他们身上了解到一些投身科学的精神。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启发,也相信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会让大家对看似枯燥的数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本书从科学史研究论著和论文中精选了25篇学术文献,分为5编。 编从总体上把握什么是科学史,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史等问题;第2编主要涉及起源时期、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科学史研究,让读者了解科学在其起源和各个发展阶段曾经是多元化的;第3编帮助读者领略近代科学经过哥白尼革命和牛顿的综合、到19世纪完成经典科学的建立的过程;第4编展示了相对论、量子论和进化论等不同于经典科学的新科学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的发展情况;第5编着重关注科学编史学思想方面的演变,读者可以了解到从内史论到外史论、进而到社会建构论的多种科学史研究风格,以及不同研究风格之间的争论。 本书每一编之前都配有本书编者撰写的导读,每编之后列有相关的延伸阅读文献,书末附有相关的学术资源简介。 本书可供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专业的学生、教师
《宋代科技成就》是一部记载中国两宋时期科技发展辉煌时代的史实著作。它是迄今为止外最为全面准确集萃宋代科技成就的具有学术性、知识性和科普性的精萃作品,具有史实资料汇集和重要的文献存世价值。书中图文并茂的史录,展现出该时期以“发明”为主导的农业农说、军事武器、雕版印刷、冶金矿采、船舶制造、建筑建材、实用机械、名窑制瓷、数学方法、物理应用、天文历法、测绘地理、海航行测、医药诊治、水利灌溉、城市建设、纺织染整、化学化工、对外交流等二十个方面的科技发展成就。 本书对于从事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宋代科技文化发展史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以及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的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本书是《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重点讲述中世纪物理科学思想的历史。中世纪科学史,就是古希腊科学经罗马和拜占廷帝国传到世界、进而传到西欧的过程中,人们对古希腊科学的传播、消化与修正的历史。本书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的论述,而是单就希腊科学在西欧重现的历史勾勒了一幅清晰而又生动的图 像。全书分五章,章简要地描述了自罗马帝国晚期至公元1000年西欧科学的状况;第二章重点介绍希腊科学经阿拉伯世界传入拉丁欧洲的大翻译活动;第三章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西欧中世纪晚期科学活动的舞台——中世纪的大学,同时还让我们目睹了该舞台上演的一幕激动人心的正剧——希腊科学特别是亚里土多德的体系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斗争;第四章和第五章专门讨论中世纪晚期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物理学和宇宙学思想。中世纪晚期经院学者对亚里士多德体
本书系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以孔丘、孟轲为代表之儒家、以老聃、庄子为代表之道家、以墨翟、公孙龙为代表之墨家与名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之法家等诸多学派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及对科学之一般态度,论述了其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中国占代科学思想基本观念及其与古代欧洲科学思想的差异。全书旁征博引、辨析入微,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本书从科学史研究论著和论文中精选了25篇学术文献,分为5编。 编从总体上把握什么是科学史,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史等问题;第2编主要涉及起源时期、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科学史研究,让读者了解科学在其起源和各个发展阶段曾经是多元化的;第3编帮助读者领略近代科学经过哥白尼革命和牛顿的综合、到19世纪完成经典科学的建立的过程;第4编展示了相对论、量子论和进化论等不同于经典科学的新科学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的发展情况;第5编着重关注科学编史学思想方面的演变,读者可以了解到从内史论到外史论、进而到社会建构论的多种科学史研究风格,以及不同研究风格之间的争论。 本书每一编之前都配有本书编者撰写的导读,每编之后列有相关的延伸阅读文献,书末附有相关的学术资源简介。 本书可供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专业的学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