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 “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和近东帝国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
本书是《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介绍了从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科学革命早期的科学和医学。 人们常常根据数学和天文学这些学科的进步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而忽视了这一时期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相反,那些强调后者的作者又常常贬低技术性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本书中,狄博斯教授将上述探讨结合起来,不但详细讨论了这一时期的学科,而且也不断涉及那些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几乎不起什么作用的宗教和哲学概念。因此,对神秘主义原著重新开始的兴趣以及后来炼金术、占星术和自然对控科学和医学发展的影响成了本书论述的中心。 本书并不打算对这一时期的所有学科进行详尽透彻的研究。确切地说,它描述的是为17世纪后期近代科学发展扫清了道路的那些关键观察和发展。全书贯穿了几个重要主题,包括人文主义的影响、对一种新的科学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 “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和近东帝国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
1833年6月24日,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召开第三次大会。大会首位发言人是威廉·休厄尔(WilliamWhewell),他是的明星,三一学院的院长――很的职位,他性格率直,言词简洁有力,后人赞誉他是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的引路人之一。在此次会议上,休厄尔提出了“科学家”这一称谓,这就是“scientist”(科学家)。劳拉·J.斯奈德著的《哲学早餐俱乐部(四个杰出科学家如何改变世界)》记述了这四个人成功地将自己大胆乐观、年少轻狂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令人赞叹不已。但是,这一成功也带来了几近于悲剧性的讽刺:正是他们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了过时的人。他们为“科学家”制定了特定的角色,而像他们那样的人却没有了容身之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他们差不多的科学人士不愿意顶着“科学家”这个头衔)。
《科学之书》是本配有丰富图片的科学故事书,精选了人类有史以来250项有代表性的最要的科学事件,为人们认识宇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观点。它介绍了科学思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起源和世界的由来的认识以及对人类最终命运的影响。本书通优雅的文字、广泛的信息和令人炫目的图版,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的写作加上完整的参考体例,记录了有史以来人类最辉煌的科学成就,内容覆盖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地质学、医学和数学等学科。每一个条目占两项科学事件、科学思想和科学发现进行阐述。点缀其中的较长的文章由世界上的科普作家写作,讨论了历为重要的科学成就。从较为精糙的零到费马的定理,从太了为中心的宇宙观到人类次踏止月球,从细胞的发现到“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科学之书》捕捉到科学的神奇和迷人之处,并